原始文章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細菌,常引起菌血症,死亡率高達15%至30%,每年約有30萬人因此喪生。它可引發心內膜炎、敗血性關節炎及骨髓炎等轉移性感染,患者常出現發燒等症狀。診斷主要透過血液培養,持續菌血症會增加死亡風險。治療上,對MRSA使用萬古霉素或達托霉素,對MSSA則用頭孢唑啉或抗葡萄球菌青黴素,並需控制感染源。及時診斷與治療對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了血液透析患者導管出口周圍皮膚微生物與對照部位,發現導管周圍微生物較少種類,主要是厚壁菌,相對對照組較少放線菌、變形菌和酸菌。最多的是葡萄球菌,皮脂丙酸菌則較少。皮膚微生物受當地環境和生理因素影響,調整皮膚菌群可預防導管相關感染。 PubMed DOI

新生兒敗血症是個大問題,尤其對五歲以下小朋友的生命造成高風險。在資源不足的地方,降低敗血症的進展很難。對新生兒敗血症的定義不明確,讓臨床和研究面臨挑戰。需要更好的診斷技術來引導治療,因為現有方法有限。除了抗生素和護理外,重視新生兒基本護理、教育和品質提升來預防敗血症至關重要。 PubMed DOI

感染性心內膜炎自350多年前首次被識別以來,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主要影響心臟瓣膜及相關結構。近年來,其成因和流行病學有所變化。超音波心動圖在診斷上至關重要,其他影像技術也逐漸受到重視。有效管理需多學科團隊合作,包括心臟科、外科、傳染病等專家。目前的臨床指導多基於觀察性研究,隨機對照試驗較少。本研討會將探討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最佳管理實踐,涵蓋病理、生物、診斷、治療及預防等議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透過多中心的非劣效性試驗,探討住院病人血流感染的抗生素治療最佳持續時間。共3608名病人隨機分為7天或14天的治療組。結果顯示,7天組的死亡率為14.5%,14天組為16.1%,顯示7天治療在死亡率上不劣於14天,差異為-1.6個百分點。雖然部分病人接受的治療時間超過分配,但整體結果未受影響。總結來說,對於住院血流感染病人,7天的抗生素治療方案同樣有效,顯示較短的治療課程可能已足夠。 PubMed DOI

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面臨較高的心血管和感染風險,這些併發症是主要死亡原因。感染性心內膜炎對這些病人特別危險,因為他們的免疫力較弱且心臟瓣膜易受損。管理這類病人時挑戰重重,因為他們通常身體虛弱且有多重疾病。本篇綜述將探討血液透析相關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流行病學、風險因素及診斷治療指導方針,並強調了解這群病人的重要性,以改善預防和治療效果。 PubMed DOI

這篇病例報告探討一位75歲男性患者,患有心房顫動及保留射出分數的心臟衰竭,因感染多重耐藥細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而面臨健康危機。患者因心室性心動過速及急性呼吸衰竭入院,需緊急氣道管理。病史包括敗血症、肺炎及反覆尿路感染,這些都使心臟衰竭的治療變得複雜。經培養確認後,開始使用美滿黴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此案例強調了心臟病患者在術後心律不整的風險及個別化治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

敗血症是因感染引起的嚴重反應,導致重症病人高病率和死亡率。雖然抗微生物治療有所進步,但情況仍然不樂觀。新興的血液淨化療法如選擇性細胞療法裝置(SCD)、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濾芯(PMX-HP)和Seraph 100過濾器,顯示出輔助治療的潛力。這些療法可能改善敗血症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存活率,但目前仍缺乏確鑿證據,正在進行的研究將有助於了解其效果及最佳使用方式。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Neisseria*在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PDAP)中的角色,分析了2010年至2022年期間的患者數據,確定了10例與*Neisseria*相關的PDAP病例。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8.1歲,透析時間為72個月,大多數有先前PDAP病史,治療後9例達醫療癒合。與*Staphylococcus aureus*組相比,*Neisseria*組的預後較佳,顯示低白蛋白血症、低鉀血症和高hs-CRP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需在治療中加以注意。 PubMed DOI

在2013至2022年間,美國10個州的侵襲性A群鏈球菌(GAS)感染率顯著上升,報告21,312例病例,導致1,981人死亡。大多數病例出現在男性,65歲以上的年齡層風險最高,但18至64歲成人的增幅最明顯。美國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感染率較高,脆弱群體如無家可歸者和長期照護機構居民的感染率也上升。此外,對大環內酯類和克林黴素不敏感的GAS分離株增加,從2013年的12.7%上升至2022年的33.1%。這些結果顯示需要加強對GAS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 PubMed DOI

一位55歲女性因糖尿病用SGLT2抑制劑,發生正血糖性酮酸中毒,並出現由李斯特菌引起的多顆肝膿瘍,最初被懷疑是肝轉移癌。經血液培養和切片確診後,僅用六週口服抗生素就痊癒,無需手術。此案例提醒,免疫力差或肝臟異常者,除了考慮癌症,也要注意感染,且李斯特菌肝膿瘍有機會靠藥物治療好轉。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