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2013至2022年間,美國10個州的侵襲性A群鏈球菌(GAS)感染率顯著上升,報告21,312例病例,導致1,981人死亡。大多數病例出現在男性,65歲以上的年齡層風險最高,但18至64歲成人的增幅最明顯。美國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感染率較高,脆弱群體如無家可歸者和長期照護機構居民的感染率也上升。此外,對大環內酯類和克林黴素不敏感的GAS分離株增加,從2013年的12.7%上升至2022年的33.1%。這些結果顯示需要加強對GAS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福爾尼耶壞疽(FG)是一種危險的壞死性筋膜炎,FGSI和CCI指數可用來預測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分析了2013至2023年間264名FG住院男性患者的數據,發現48.1%需進入ICU,16.7%在住院期間死亡。糖尿病患者中,使用SGLT-2抑制劑或胰島素與患者結果無顯著關聯。FGSI每增加一分,死亡機率增1.14倍,ICU入院機率增1.3倍,住院時間增1.1天;CCI每增加一分,死亡機率增1.2倍,住院時間增0.9天。結果顯示FGSI和CCI在預測患者結果上具價值。 PubMed DOI

多重藥物抗藥性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對全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導致高病率和死亡率。像大腸桿菌、克雷白氏菌、綠膿桿菌和巴斯德氏菌等細菌特別令人擔憂,因為它們能發展抗微生物抗藥性。為了應對這個挑戰,已開發出新診斷技術,能快速識別抗藥性,並利用生化、分子、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等方法。此外,過去十年也推出了幾種新抗生素,改善了治療這些難治感染的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Neisseria*在腹膜透析相關腹膜炎(PDAP)中的角色,分析了2010年至2022年期間的患者數據,確定了10例與*Neisseria*相關的PDAP病例。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8.1歲,透析時間為72個月,大多數有先前PDAP病史,治療後9例達醫療癒合。與*Staphylococcus aureus*組相比,*Neisseria*組的預後較佳,顯示低白蛋白血症、低鉀血症和高hs-CRP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需在治療中加以注意。 PubMed DOI

IgA腎病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腎臟疾病,臨床表現多樣。本研究探討IgA腎病與感染的關聯,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根據1997至2011年瑞典的腎臟活檢資料,研究發現IgA腎病患者的感染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及其兄弟姐妹,且抗生素使用率較高。Cox回歸分析顯示,感染風險增加兩倍,敗血症風險更是增加三倍以上。尿道感染及耳鼻喉等感染與IgA腎病關聯最明顯。研究強調需加強對IgA腎病患者感染風險的認識與預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腦部感染的診斷與管理挑戰,特別是高死亡率的情況。研究在巴西、印度和馬拉威的13家醫院進行,目的是提升懷疑急性腦部感染患者的診斷與早期治療。研究團隊設計了針對性的介入方案,包括診斷算法、工具包和人員培訓。結果顯示,介入後綜合診斷和微生物學診斷的比例顯著提升,且患者的治療時間和功能結果也有所改善。該方案將擴展至其他地點,並獲得WHO的支持。 PubMed DOI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細菌,常引起菌血症,死亡率高達15%至30%,每年約有30萬人因此喪生。它可引發心內膜炎、敗血性關節炎及骨髓炎等轉移性感染,患者常出現發燒等症狀。診斷主要透過血液培養,持續菌血症會增加死亡風險。治療上,對MRSA使用萬古霉素或達托霉素,對MSSA則用頭孢唑啉或抗葡萄球菌青黴素,並需控制感染源。及時診斷與治療對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是首例報告*Enterococcus raffinosus*腦室炎合併*Strongyloides*超感染,發生在一位免疫抑制的澳洲原住民男性。因抗藥性*E. coli*感染導致敗血性休克,診斷延遲。經MRI及腦脊髓液培養確診,治療後完全康復。此案例提醒,來自高風險地區的敗血症患者應及早給予ivermectin,並注意糖尿病、營養不良等風險因子。 PubMed DOI

自2022年夏天起,歐洲多國移民收容中心爆發毒素型白喉桿菌感染,主要為皮膚型,也有呼吸道感染及一例死亡。分析363株菌株,發現疫情來自多個來源並有跨國傳播。有些菌株對紅黴素和青黴素有抗藥性,恐影響標準治療。這次疫情提醒大家要警覺抗藥性問題。 PubMed DOI

這項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發現,COVID-19疫情期間兒童感染後腎小球腎炎(PIGN)病例一開始減少,後來又增加,季節分布也變了。疫情期間確診的孩子年紀較小,症狀較輕,實驗室數據也有差異。整體來說,疫情改變了PIGN的流行情形和臨床表現。 PubMed DOI

急性風濕熱是小孩感染A群鏈球菌後,可能引發自體免疫問題,嚴重時會變成風濕性心臟病,尤其常見於弱勢族群。診斷目前靠臨床判斷,但新檢測技術有望提升準確率。治療進展有限,預防才是重點,包括疫苗、抗生素、數位健康工具和提升醫療品質,這些都是全球減少發病的關鍵。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