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透析過程中,心臟驟停對末期腎病患者是一大風險,因此緊急設備的準備非常重要。本研究評估了緊急設備的可用性對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韓國患者死亡率的影響。研究分析了34,950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擁有緊急設備的患者血清鈣、磷及血壓較低,但Kt/V值較高。調整各種因素後,擁有緊急設備的患者死亡風險降低了13%。這顯示良好的緊急設備準備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結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分析了1998至2015年間,血液透析病人的死亡率變化,重點在美國、日本及四個歐洲國家的設施實踐對生存率的影響。結果顯示,歐洲生存率每十年改善13%,日本改善12%,而美國則驚人地改善了47%。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Kt/V、磷管理及AV瘻管使用等臨床實踐。研究強調這些實踐對病人生存率的重要性,但也指出未測量的病人特徵變化可能影響結果,未來的改善仍需依賴持續的臨床實踐演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不同透析方式患者的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涵蓋968名來自芬蘭的患者,隨訪時間從2004到2017年。結果顯示,中心血液透析(IC-HD)和持續性自主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MACE發生率相似,且高於自動腹膜透析(APD)和居家血液透析。調整後,居家透析與IC-HD的MACE風險無顯著差異。特別是女性患者使用腹膜透析的MACE風險較低,但男性則相反。整體而言,20%的患者在隨訪期間經歷MACE,顯示需進一步研究不同透析方式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尤其是性別差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住院病人接受透析(HD)與未接受透析(非HD)的復健效果,涉及902名病人。結果顯示,HD病人的復健時間較短(每天43.3分鐘對比38.8分鐘),但住院時間較長(48.5天對比58.1天)。出院時,HD病人的身體表現指標較差,包括10米步行速度、起立行走測試及短期身體表現測試的分數。研究結論強調,HD病人的復健需改善,應增加復健時間並提升活動功能。 PubMed DOI

在緊急情況下,如自然災害或疫情,為透析病人主動規劃是確保他們安全的關鍵。末期腎病患者面臨停電、水短缺和交通問題等風險,可能導致透析缺失,影響健康。本研究針對韓國血液透析患者,根據CDC建議制定飲食指導,強調鉀、磷、鈉和液體的攝取限制,並提供兩個三天的緊急餐計畫,分別針對有無電力和水源的情況,還附上食物交換清單,讓飲食更靈活。這些指導方針雖無法替代透析,但能在關鍵時刻支持患者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南韓末期腎病(ESKD)患者在急診部的就診情況,使用了2019至2021年的數據。結果顯示,ESKD患者的住院率(66.7%)和死亡率(9.4%)明顯高於非慢性腎病患者(分別為21.0%和5.1%)。這些患者通常年齡較大,女性比例較高,且多數需要醫療援助。主要影響住院和死亡率的因素包括高齡、男性、轉診及急診停留時間等。常見就診原因有血管併發症、消化系統疾病等。研究強調了ESKD患者急診就診的嚴重性,建議進一步研究以改善臨床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中低收入國家接受持續腎臟替代療法(CKRT)的兒童臨床特徵及結果。研究涵蓋102名年齡1個月到18歲的兒童,61.8%為男孩,媒介年齡4歲。許多患者營養不良,51%體重低於15公斤,入院時病情嚴重,94.1%需機械通氣。最常見診斷為敗血性休克,CKRT主要因液體過載及代謝缺陷啟動。死亡率高達75%,顯示出管理挑戰,強調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這群脆弱患者的結果。 PubMed DOI

心臟驟停對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來說是一大隱憂,尤其在門診透析單位。調查顯示,雖然幾乎所有護理技術人員(PCTs)都接受過基本生命支持(BLS)訓練,且對自己的技能有信心,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對團隊復甦能力感到有把握。80%的參與者曾目睹心臟驟停,主要障礙在於識別延遲及病人安全的顧慮。研究建議需加強團隊訓練,解決透析環境中的挑戰。 PubMed DOI

這項針對722位洗腎患者的研究發現,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透析中心有提供運動計畫,但有運動計畫的單位,患者運動意願和態度都比較好。整體來說,65.7%患者有規律運動,對運動益處認知高、阻礙少的人,參與度也更高。建議應加強推廣運動計畫,提升患者對運動的正面看法。 PubMed DOI

每週做兩次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猝死性心臟死亡(SCD)最常發生在透析間隔較長(3天)後的透析結束12小時內,以及短間隔後下次透析前的12小時內。SCD佔總死亡人數近29%,顯示特定透析時段風險特別高。 PubMed DOI

洗腎病人如果同時有營養不良、發炎和體液過多,死亡風險會大幅提升。研究建立了一個評分工具,可預測3、5、7年存活率。建議醫師要全面評估這三項狀況,才能更好管理風險、提升預後。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