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Castleman's disease 是一種罕見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主要有三種型態: 1. **單中心型**:局部淋巴腺腫大,通常無症狀,病程良性,手術切除可治療。 2. **多中心型**:涉及多個淋巴結,伴隨全身症狀,病程較具侵襲性,常與人類皰疹病毒8型有關,治療包括免疫療法和化療。 3. **漿細胞變異型**:症狀較重,惡性風險高。 腎臟受累可能導致腎衰竭等併發症,治療需多學科合作,包括支持性護理和藥物治療。每個病例的演變有助於了解治療效果和預後。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DNASE1L3是一種細胞外核酸酶,對於清除凋亡細胞的染色質非常重要。其突變可能導致自體抗體增加及I型干擾素反應加強,進而引發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隱性疾病。這項研究報告了三名因DNASE1L3突變而發展出單基因SLE的兒童,他們出現了嚴重的腎小球腎炎,最終導致腎衰竭。免疫分析顯示腎小球中有IFN I誘導的蛋白表達,並且患者的DNase活性降低。這些結果顯示,DNASE1L3突變相關的腎小球腎炎可能屬於IFN I介導的腎臟疾病,為針對IFN I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PubMed DOI

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伴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積(PGNMID)是一種以腎小球腎炎為特徵的疾病,主要涉及單一類型免疫球蛋白的沉積。近期研究指出,許多PGNMID-IgG3病例在兒童中可能並非真正的單克隆,因為檢測到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和致病性B細胞克隆較少。新技術如質譜和創新的測序方法,能更有效地識別這些免疫球蛋白,並有助於區分單克隆與寡克隆沉積,提升診斷能力。 PubMed DOI

本研究分析了腎臟受累的Rosai-Dorfman病(RDD)和Erdheim-Chester病(ECD)患者的臨床特徵及治療反應。回顧2005至2023年的資料,共納入4名RDD和44名ECD患者。RDD患者無腎臟症狀,eGFR中位數為80.5 ml/min;而27.3%的ECD患者有下肢水腫,eGFR中位數為100 ml/min。RDD治療以類固醇和來那度胺為主,25%患者eGFR改善;ECD則用干擾素和BRAF抑制劑,14.7%改善。研究強調ECD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以避免腎功能惡化。 PubMed DOI

免疫複合體介導的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IC-MPGN)和補體3腎病(C3G)是罕見的腎臟疾病,兩者都涉及補體活化,臨床表現和組織學上有相似之處。儘管對這些疾病的了解有所進展,但因其罕見性和特徵重疊,診斷和管理仍具挑戰。本文強調補體在這些疾病中的角色,並透過七個病例討論治療建議,強調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填補鑑別診斷和治療上的知識空白。隨著研究進展,深入了解IC-MPGN和C3G對於開發針對性治療至關重要。 PubMed DOI

腎臟淀粉樣變是一種因錯誤摺疊蛋白質沉積而導致腎臟損傷的疾病。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是免疫球蛋白輕鏈(AL)淀粉樣變,通常與漿細胞疾病有關。主要症狀包括腎病綜合症和腎功能障礙,病程進展會降低生存率。診斷需透過活檢樣本的剛果紅染色,並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或質譜技術識別淀粉樣蛋白。治療策略包括化療、管理炎症及基因沉默療法,並探索增強身體清除淀粉樣蛋白的創新方法。對於反應良好的患者,腎臟移植結果可與一般移植人群相似。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罕見的IgM類別增生性腎小球腎炎(PGNMID-IgM),主要影響72歲的老年男性。分析了23個病例,發現78%為男性,症狀包括蛋白尿、血尿和腎功能下降。31%的病例有低補體血症,所有患者均有腎臟相關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檢出率低,僅27%透過傳統方法檢出,65%接受免疫抑制治療。隨訪顯示腎臟存活中位數為44個月,移植後復發風險高。該研究強調了診斷和管理的挑戰。 PubMed DOI

腎小球疾病有時會和癌症有關,像膜性腎病約有一成病人在一年內會發現癌症,特定抗原(如THSD7A、NELL-1)較常見。其他腎小球疾病也可能和癌症同時發生。治療上以控制癌症為主,腎臟病情通常會跟著改善。若治療沒效,要考慮是否有隱藏的癌症,建議定期做癌症篩檢,尤其是高齡或高風險族群。 PubMed DOI

這篇烏拉圭回顧性研究發現,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因GVHD引起的腎小球疾病雖然罕見,但多以腎病症候群表現,最常見為膜性腎小球腎炎。大多數患者用類固醇合併免疫抑制劑治療後有明顯改善,尤其足細胞病變用rituximab效果更佳。 PubMed DOI

CFHR5腎病通常會有血尿和蛋白尿,且多見於男性,腎功能惡化快。這份報告發現一種新的CFHR5變異,患者只有慢性腎臟病,沒有血尿或蛋白尿,症狀像常染色體顯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病。男性病人腎功能惡化也很快,腎臟切片顯示腎小管和血管受損,但腎小球正常。 PubMed DOI

原發性腎臟淋巴瘤在小孩很罕見,雙側發生更容易引起嚴重腎衰竭,治療難度高。這案例是一位青少女因雙側腎臟大B細胞淋巴瘤導致末期腎衰竭,醫療團隊調整化療和洗腎方式,成功讓她癌症緩解、腎功能部分恢復,六個月後不用再洗腎。強調多專科合作和治療調整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