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FAME 3 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旨在比較使用 zotarolimus 藥物洗脫支架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在三支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長期效果。研究涵蓋 1,500 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與者,隨訪 5 年。結果顯示,兩組在死亡、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主要結果上無顯著差異,但 PCI 組的心肌梗塞和重複血管重建率較高。這表明 CABG 可能對某些患者更有利,幫助醫療提供者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的討論。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FAVOR III Europe 試驗比較了基於 QFR 與 FFR 的診斷策略在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中的效果。研究在歐洲的 34 個中心招募了 2000 名患者,隨機分為 QFR 組(1008 名)和 FFR 組(992 名)。結果顯示,QFR 組在 12 個月內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 6.7%,而 FFR 組為 4.2%,風險比為 1.63,未能證明 QFR 的非劣性。兩組的不良事件比例相似,均為 1.8%。這顯示 QFR 不應取代 FFR,可能影響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透過隨機對照試驗的網絡分析,探討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及多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最佳再血管化策略。分析涵蓋26項試驗,共15,902名患者,重點比較完全再血管化(CR)與僅針對罪犯血管的治療,以及CR的時機(立即 vs. 分階段)。 主要發現顯示,無論是立即或分階段的CR,相較於僅針對罪犯血管的治療,都能顯著降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發生率。立即CR的MACE風險較低,但排除程序性心肌梗塞後,立即CR的心肌梗塞降低效果不明顯。總體而言,CR策略對患者療效優於僅針對罪犯血管的治療。 PubMed DOI

SCOT-HEART 試驗探討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 (CCTA) 對穩定性胸痛患者的長期影響。研究在蘇格蘭的 12 家心臟科診所進行,納入 4,146 名懷疑有穩定性心絞痛的患者,隨機分為接受 CCTA 加標準護理或僅標準護理的兩組。經過 10 年隨訪,結果顯示 CCTA 組的冠心病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發生率較低,且預防性治療處方率較高,顯示對心血管風險管理更有效。總體而言,CCTA 指導的管理能改善穩定性胸痛患者的長期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在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中,使用軌道動脈切除術與氣球血管成形術對於嚴重鈣化冠狀動脈病變的效果。研究在美國104個醫療中心進行,涉及2005名患者。結果顯示,兩組的目標血管失敗率相近,且支架面積差異不顯著。研究結論認為,常規使用軌道動脈切除術並未改善結果,建議在這些情況下優先考慮氣球血管成形術。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兩種指導方法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的效果,分別是血管造影衍生的分數流量儲備(FFR)和血管內超音波(IVUS)。在中國進行的這項多中心隨機試驗中,共有1,872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FFR組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6.3%,IVUS組為6.0%,顯示FFR的效果不劣於IVUS。兩組的死亡率相似,心絞痛復發率也都很低。這些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這項臨床試驗發現,對於接受選擇性開心手術的低風險成人,手術期間和術後使用 GLP-1 促效劑 exenatide,和安慰劑相比,並沒有降低死亡、中風、腎衰竭或心衰竭的風險。不良事件發生率也差不多,顯示 exenatide 在這情境下沒帶來明顯好處。 PubMed DOI

最新統合分析顯示,機器人輔助PCI(R-PCI)和傳統手動PCI(M-PCI)在安全性和效果上差不多,但R-PCI能更有效減少殘餘狹窄和輻射暴露。兩者在手術時間、顯影劑用量及重大心臟事件發生率上則沒有明顯差異。 PubMed DOI

對於已接受PCI並完成DAPT的病人,長期單用P2Y<sub>12</sub>抑制劑(如ticagrelor或clopidogrel)比單用aspirin更能降低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且不會增加重大出血。這是根據五項隨機試驗、逾1.6萬人、約5.5年追蹤的統合分析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ChatGPT在多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治療建議上,和心臟專家團隊有65%一致,特別是在建議做繞道手術時較為一致。不過,對於年長、有糖尿病或腎臟病的患者,ChatGPT和專家意見常不一樣。整體來說,AI雖然能輔助醫療決策,但遇到複雜個案還是無法取代醫師專業判斷,未來還需更多研究來強化AI臨床應用。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