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FAME 3 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旨在比較使用 zotarolimus 藥物洗脫支架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在三支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長期效果。研究涵蓋 1,500 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與者,隨訪 5 年。結果顯示,兩組在死亡、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主要結果上無顯著差異,但 PCI 組的心肌梗塞和重複血管重建率較高。這表明 CABG 可能對某些患者更有利,幫助醫療提供者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的討論。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左主冠狀動脈疾病合併腎功能受損患者接受血管重建術(PCI vs. CABG)的結果。不論腎功能狀況,CABG手術的院內不良事件率較高。追蹤結果顯示,PCI和CABG在兩組病患中表現相似。對於左主冠狀動脈疾病合併腎功能受損的患者,PCI可能更適合避免院內事件。 PubMed DOI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腎功能異常增加死亡風險,CABG手術降低死亡率,尤其對正常和輕度腎功能異常患者效果較好。對中度腎功能異常患者,CABG和PCI效果差異不大。早期發現輕度腎功能異常對選擇最佳血管重建策略至關重要。 PubMed DOI

ISCHEMIA試驗發現,對於穩定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如血管造影和血管重建)與保守治療相比,缺血事件風險相似。研究比較了接受PCI或CABG的患者結果,發現CABG患者早期風險較高,但長期風險較低。早期血管重建與較高早期風險有關,但長期心血管事件風險較低。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對患有STEMI和多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進行FFR引導的完全血管重建和只治療病變的PCI的效果。結果顯示,在4.8年追蹤後,兩組在死亡、心肌梗塞或非計劃性血管重建的發生率上沒有明顯差異。換言之,FFR引導的完全血管重建並未顯示比僅治療病變的PCI風險更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及重度主動脈狹窄患者在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的影響。455名患者參與隨機試驗,結果顯示PCI組的重大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為26%,低於保守治療組的36%(危險比0.71)。不過,PCI組的出血事件較高(28%對20%),且有3%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總體而言,雖然PCI可降低MACE風險,但需謹慎評估出血等安全性問題。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透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進行再血管化(REV),對三血管冠狀動脈疾病(3V-CAD)患者的影響,與僅接受藥物治療相比。結果顯示,接受REV的患者在四年內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較低,且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雖然REV與保守治療在全因死亡率上差異不大,但整體來看,REV對3V-CAD患者的心血管結果和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FAVOR III Europe 試驗比較了基於 QFR 與 FFR 的診斷策略在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中的效果。研究在歐洲的 34 個中心招募了 2000 名患者,隨機分為 QFR 組(1008 名)和 FFR 組(992 名)。結果顯示,QFR 組在 12 個月內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 6.7%,而 FFR 組為 4.2%,風險比為 1.63,未能證明 QFR 的非劣性。兩組的不良事件比例相似,均為 1.8%。這顯示 QFR 不應取代 FFR,可能影響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最佳藥物治療(OMT)被視為管理慢性冠狀動脈綜合症(CCS)的重要方法,提供非侵入性選擇。案例中,一名38歲男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接受全面OMT治療,4個月內HbA1c降至6.3%。經過8個月,冠狀動脈斑塊負擔減少,血流改善,顯示OMT的療效可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相媲美。後續檢查對治療決策至關重要,若斑塊穩定可持續OMT,否則需加強治療或考慮PCI。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FFR引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加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與傳統的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加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在重度主動脈狹窄及複雜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療效。研究在18個歐洲醫療中心進行,招募172名70歲以上的患者。結果顯示,FFR引導的PCI加TAVI組不良事件僅4%,而SAVR加CABG組則有23%。這顯示經皮介入方法在全因死亡率和危及生命的出血方面更具優勢,建議作為更有利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兩種指導方法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的效果,分別是血管造影衍生的分數流量儲備(FFR)和血管內超音波(IVUS)。在中國進行的這項多中心隨機試驗中,共有1,872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FFR組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6.3%,IVUS組為6.0%,顯示FFR的效果不劣於IVUS。兩組的死亡率相似,心絞痛復發率也都很低。這些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