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比較了在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中,使用軌道動脈切除術與氣球血管成形術對於嚴重鈣化冠狀動脈病變的效果。研究在美國104個醫療中心進行,涉及2005名患者。結果顯示,兩組的目標血管失敗率相近,且支架面積差異不顯著。研究結論認為,常規使用軌道動脈切除術並未改善結果,建議在這些情況下優先考慮氣球血管成形術。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在2024年,介入心臟科在冠狀動脈和結構性介入方面有了顯著進展。冠狀動脈領域的新臨床試驗專注於經皮技術治療冠狀動脈病變,並提出心肌梗塞後心源性休克的管理策略。更新的慢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指引強調個人化照護,並結合多種檢測工具及新療法。在結構性心臟病方面,經皮介入治療主動脈、二尖瓣和三尖瓣疾病的療效和安全性有所提升,並強調病人選擇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一種新型細胞不可滲透內支架(CIE)在治療血液透析病人動靜脈瘻管(AVF)狹窄的效果,並與標準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比較。研究涵蓋245名病人,結果顯示CIE組的六個月主要通暢率(TLPP)為89.6%,顯著高於PTA的62.3%。通路主要通暢率(ACPP)也較高,分別為72.2%對57.0%。安全事件方面,兩組差異不大。總結來說,CIE在維持通暢性上優於PTA,且不增加安全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血管內治療(EVT)對中風的效果,與最佳醫療治療進行比較。543名主要是年長的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EVT加最佳醫療或僅最佳醫療。結果顯示,90天的殘疾程度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勝算比為0.90,顯示EVT未提供額外好處。死亡率和顱內出血發生率也相似。總結來說,對於中等或遠端血管阻塞的患者,EVT在殘疾或死亡率上並無優於僅接受最佳醫療治療。 PubMed DOI

一項多中心隨機試驗調查內血管血栓切除術(EVT)對中型血管阻塞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療效,共530名患者參與,分為EVT組(255名)和常規護理組(275名)。結果顯示,90天時EVT組有41.6%患者達到良好結果,常規護理組為43.1%,差異不顯著(P = 0.61)。此外,EVT組的死亡率(13.3%)和顱內出血率(5.4%)均高於常規護理組(8.4%和2.2%)。總結來說,EVT對中型血管阻塞患者的療效不如常規護理。 PubMed DOI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評估腦栓塞保護(CEP)裝置對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患者中風發生率的影響。研究涵蓋7635名主動脈狹窄患者,隨機分為使用CEP裝置的TAVI組和不使用的對照組。結果顯示,CEP組中風發生率為2.1%,對照組為2.2%,無顯著差異(P = 0.94)。致殘性中風和死亡率也相似。結論是,TAVI過程中常規使用CEP裝置並未降低中風發生率。該試驗由英國心臟基金會和波士頓科學公司資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兩種指導方法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中的效果,分別是血管造影衍生的分數流量儲備(FFR)和血管內超音波(IVUS)。在中國進行的這項多中心隨機試驗中,共有1,872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FFR組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6.3%,IVUS組為6.0%,顯示FFR的效果不劣於IVUS。兩組的死亡率相似,心絞痛復發率也都很低。這些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FAME 3 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旨在比較使用 zotarolimus 藥物洗脫支架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在三支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長期效果。研究涵蓋 1,500 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與者,隨訪 5 年。結果顯示,兩組在死亡、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主要結果上無顯著差異,但 PCI 組的心肌梗塞和重複血管重建率較高。這表明 CABG 可能對某些患者更有利,幫助醫療提供者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的討論。 PubMed DOI

一項針對1,500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研究發現,ACURATE neo2瓣膜在一年內的死亡、中風和再住院率都比SAPIEN 3和Evolut高(14.8%比9.1%),風險明顯增加。ACURATE neo2也有較高的主動脈逆流、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塞風險,整體表現不如對照組,未達到非劣性標準。 PubMed DOI

最新統合分析顯示,機器人輔助PCI(R-PCI)和傳統手動PCI(M-PCI)在安全性和效果上差不多,但R-PCI能更有效減少殘餘狹窄和輻射暴露。兩者在手術時間、顯影劑用量及重大心臟事件發生率上則沒有明顯差異。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