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腹膜透析中,超濾不足可能需要轉換到血液透析,因此需要延長PD療程的策略。研究提出一種雙模態PD溶液,結合晶體和膠體,以增強超濾效果。測試了三種不同的30%葡萄糖量,結果顯示使用100毫升的溶液在超濾效率和鈉去除上表現最佳。回顧性研究中,四名患者在使用雙模態溶液200後,未報告腹膜炎事件,且中位持續時間為15個月。總之,建議使用100毫升的30%葡萄糖與7.5%異麥芽糖,以優化療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是美國針對新開始自動腹膜透析(PD)處方的最大分析,重點在於持續超過120天的患者。研究顯示,治療前四個月PD處方變異性小,根據患者需求調整處方可提升吸引力及存活率。分析涵蓋2015至2019年開始使用自動腹膜透析的患者。 主要發現包括:患者平均年齡從2015年的56歲增至2019年的58歲,大多數患者(86%)接受夜間PD,平均每天4.9次循環。到第120天,少於三次或多於六次循環的患者略有增加,且49%的患者處方未變化。這強調了對PD患者進行頻繁監測及早期客製化處方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探討了腹膜透析(PD)在腎衰竭患者中的新進展,特別是腹膜的角色。更新內容包括ISPD指導方針對膜功能障礙的定義修訂,強調液體平衡的重要性,並指出導致腹膜超濾不足的三大機制。Bio-PD研究顯示,腹膜溶質轉移速率的20%變異與遺傳有關,並找到了幾個相關的遺傳位點。此外,AQP1基因的變異與水的運輸及PD結果有關。評論還提到維持腹膜完整性和增強超濾的創新策略,這些進展可能會促進更個性化的PD治療,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將透析液流量從500 mL/min降到300 mL/min對透析效果和水消耗的影響。研究在一個衛星透析中心進行,分析了24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兩種流量下尿素減少比率和Kt/V沒有顯著差異,但流量降低時,透析前的鉀水平顯著上升。總體來看,將流量降至300 mL/min是安全的,未見短期負面影響,顯示有潛在的水資源節約可能性。作者建議進行更大規模的長期研究以進一步評估此方法對患者的影響。 PubMed DOI

最近腹膜透析(PD)的適應症有了新變化,許多過去被視為禁忌的情況,如無尿、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心血管問題及高齡,現在都被重新評估。研究顯示,對於有合併症的患者,建立安全的導管通路是可行的,且導管感染和腹膜炎的風險因素也更為複雜。這篇回顧強調PD作為腎臟替代療法的重要性,呼籲減少傳統限制,並推動跨學科合作,支持「Mission PD-possible」倡議,整合資源以推廣PD的使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64位接受腹膜透析(PD)的患者,分析了五年內尿毒症溶質的清除情況,重點在於透析啟動時機及PD策略(增量式與全劑量)的影響。主要發現包括: 1. 小溶質如肌酸酐、尿素氮等的清除率隨時間增加,但白介素-6的清除率下降。 2. 早期啟動PD的患者清除率變化較小,腎清除率較高。 3. 前三年中,增量式PD的清除率高於全劑量PD。 4. 雖然小型水溶性溶質清除率改善,但蛋白結合毒素的清除率未顯著變化。 總結來說,早期開始PD及選擇增量式方法可提升透析效率,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兩種透析期間的氨基酸補充方法對輕度蛋白質-能量消耗的血液透析病人營養狀態的影響,分為持續輸注和急性負荷兩組,為期三個月。結果顯示,持續輸注組的血清白蛋白和全身肌肉量顯著增加,而急性負荷組則無明顯變化。雖然持續輸注組的肌肉量改善,但握力和步態速度未見變化。總體而言,持續輸注在改善病人營養狀態上較為有效,但仍需進一步研究其臨床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腹膜透析(PD)在急性腎損傷(AKI)患者中的效果,重點在於代謝與液體管理、結果及死亡風險因素。研究涵蓋487名在2004至2024年間接受PD的患者,年齡中位數為64歲。結果顯示,透析後血尿素氮和肌酸酐穩定,液體去除中位數為2,320毫升。34.9%的患者恢復腎功能,但55.8%死亡。死亡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肝腎綜合症等。研究認為,PD能有效管理AKI患者的需求,且特定因素影響生存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血清鈉水平對腹膜透析(PD)患者的影響,分析鈉變化、腹膜炎發作及死亡率的關聯。研究涵蓋23,707名來自八國的參與者,結果顯示血清鈉<135 mEq/L的患者透析時間較長,且糖尿病患病率較高。雖然不同鈉類別在腹膜炎風險上無顯著差異,但低鈉(<135 mEq/L)和高鈉(≥142 mEq/L)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建議需進一步探討這些關聯的機制,並檢視管理鈉水平是否能改善患者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腹膜透析病人如果一直是高運輸者,或後來變成高運輸者,預後都比較差,且MMP2和PAI-1這兩種生物標記也明顯偏高。利用機器學習結合臨床資料和生物標記,能更準確預測高風險病人,有助醫師及早介入治療。 PubMed DOI

這項回溯性初步研究發現,住院病人用全自動整合型血液透析機、透析液流速300 ml/min時,只有約一半療程達到最低透析充分性標準(Kt/V ≥ 1.2),符合URR標準的更少。較低流速可能影響療效,雖然延長治療時間可改善,但會增加資源消耗。未來需更大規模研究確認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