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在德國,約有900萬人罹患糖尿病,每年新增約50萬病例,還有200萬未報告的病例。大多數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則有34萬成人和3.2萬兒童。儘管糖尿病與高死亡率相關,但心血管死亡率已有改善,部分歸功於新型抗糖尿病藥物的使用。SGLT2抑制劑和GLP1-RAs對心臟衰竭患者有顯著好處,但在圍手術期需謹慎管理,因為這些藥物可能增加風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手術前控制血糖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很重要。GLP-1激動劑可繼續使用,但SGLT2抑制劑需在手術前一天停止。麻醉醫師應了解這些差異,並適當處理。 PubMed DOI

GLP-1 受體激動劑在肥胖和糖尿病的治療上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它們不僅能減重和控制血糖,還能改善代謝健康和心血管狀況。對麻醉醫師來說,了解這些藥物對胃排空的影響很重要,因為它們可能會減慢胃排空,增加麻醉過程中誤吸的風險。在計劃需要麻醉的手術時,麻醉醫師應注意病人是否使用這類藥物,並考慮延長禁食時間或採用快速序列誘導技術,以降低風險。 PubMed DOI

這篇評論探討了糖尿病患者及減重患者在手術前後使用抗高血糖藥物的挑戰。文中強調了解這些藥物對身體的影響、潛在風險與益處,以及手術前後的最佳管理方式。還提到一個案例,描述一位患者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前服用semaglutide後出現小腸梗阻,顯示出情況的複雜性。這篇評論旨在提供全面資源,補充現有的社會指導方針,針對手術期間的抗高血糖藥物管理。 PubMed DOI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是一種新型藥物,主要用於控制第二型糖尿病,並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和減重。這類藥物也可用於心臟衰竭和慢性腎病患者。文章探討了SGLT2抑制劑在手術期間的影響,特別是正常血糖下可能出現的良性酮酸中毒風險。建議在選擇性手術前72小時停止使用該藥物,並在緊急手術中密切監測血酮水平,待患者恢復正常飲食且無酮症後再恢復治療。 PubMed DOI

胰高血糖素樣肽-1 (GLP-1) 受體激動劑在第二型糖尿病管理及減重上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藥物能增強胰島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釋放及減緩胃排空,改善血糖控制並減少食慾。然而,GLP-1 激動劑可能導致胃排空延遲,增加手術中肺部吸入的風險。因此,手術前需仔細評估病人狀況,包括禁食指導及胃內容物監測。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應了解這些影響,以確保病人安全並優化手術結果。 PubMed DOI

一份針對成人在圍手術期間使用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雙重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進肽受體激動劑及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的共識聲明已制定。這份聲明由多學科團隊製作,旨在降低圍手術期間的風險。主要建議包括:手術前繼續使用前兩種藥物,並進行風險評估;而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則需在手術前一天及當天停止使用。此外,強調與病人共同決策,確保他們了解風險及減輕策略。 PubMed DOI

在過去二十年,糖尿病的治療選擇大幅增加。雖然DPP-4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已上市近二十年,但SGLT-2抑制劑則是較新的選擇。這些藥物在手術期間引起關注,促使醫學學會制定指導方針。GLP-1RAs可能減慢胃排空,增加誤吸風險,建議手術前暫停使用。SGLT-2is則可能導致酮症酸中毒。新療法如Imeglimin、Icodec和IcoSema也在開發中,雖然仍面臨監管挑戰。 PubMed DOI

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是用於糖尿病管理的藥物,對心腎有保護作用,但在手術期間使用時需謹慎。停止使用的理由包括可能引發良血糖酮酸中毒 (eDKA)、手術壓力影響葡萄糖代謝及監測困難。相對地,繼續使用的理由則是能維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提供心腎保護,且有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不會顯著增加eDKA風險。因此,是否繼續使用應根據病人健康狀況及手術風險個別評估。 PubMed DOI

GLP-1 受體激動劑(GLP-1RAs)和 SGLT2 抑制劑(SGLT2i)在21世紀對糖尿病和肥胖治療有重大貢獻。不過,在手術或程序中使用這些藥物的病人時,需注意安全性問題。GLP-1RAs 可能增加胃內容物滯留和肺部吸入的風險,而 SGLT2i 則可能引發糖尿病酮酸中毒。這篇文章回顧了相關風險的證據,並提供專家建議和管理算法,以確保病人在手術期間的安全。 PubMed DOI

糖尿病(DM)會顯著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許多患者最終需接受心臟手術。傳統治療主要依賴胰島素和口服藥物,但近二十年來,新型抗糖尿病藥物不僅改善血糖,還對心血管和腎臟有益,特別是在心衰竭管理上。 本篇綜述評估了三類新型藥物——GLP-1RAs、DPP-4抑制劑和SGLT2抑制劑——在心臟手術中的風險與益處。雖然相關研究有限,但結果顯示這些藥物在圍手術期間使用是安全的,尤其是SGLT2抑制劑對心衰竭患者的管理效果最佳。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治療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