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比較了脈衝場消融(PFA)和冷球囊消融在治療有症狀的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效果。210名患者參加隨機試驗,並安裝可植入心臟監測器以追蹤心律。結果顯示,PFA組有37.1%的患者復發,而冷消融組則有50.7%復發,顯示PFA的效果不僅不劣於冷消融,甚至更佳(P=0.046)。兩組的安全性相似,併發症也很少。總體來看,PFA是冷球囊消融的有效替代方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心房纖維顫動(AF)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治療常用導管消融。但AF復發是挑戰。研究發現,消融後使用達帕格列酮(DAPA)可降低心房纖維顫動再次發作的風險。這顯示DAPA可能是AF治療的有益補充。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對心房纖維顫動患者進行結合手術並未明顯提高治療效果,但安全性高且左心房附加物閉鎖率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房顫消融手術前使用葡萄糖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 RAs)與房顫復發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在消融手術前使用GLP-1 RAs並不能降低房顫復發或手術後其他不良結果的風險。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這些藥物是否能改善房顫患者的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肺靜脈隔離(PVI)對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的效果,為期四年,參與者126人。結果顯示,PVI組的心房顫動負擔顯著減少60.31%,而假手術組僅減少35%。此外,PVI組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影響評分增加18.39分。總結來說,PVI能有效減少心房顫動負擔並提升生活品質,優於假手術。該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4272762。 PubMed DOI

在缺血性心肌病和心室性心動過速的病人中,導管消融的效果優於抗心律不整藥物。一項涵蓋416名病人的國際隨機試驗顯示,導管消融組的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0.7%,而藥物治療組則為60.6%,風險比為0.75。此外,導管消融組的死亡率僅1.0%,非致命性不良事件為11.3%;相比之下,藥物組的死亡率為0.5%,非致命性不良事件達21.6%。這些結果顯示,導管消融應被視為這類病人的首選治療。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左心房附屬物封閉術(LAAC)與口服抗凝劑在高風險中風的心房顫動患者中的效果與安全性。隨機試驗中,1600名患者接受LAAC的重大出血比例顯著低於抗凝治療(8.5%對18.1%)。療效方面,LAAC在死亡、中風或全身性栓塞的綜合結果上與抗凝治療相當(5.3%對5.8%)。LAAC組的重大出血事件也較少(3.9%對5.0%)。總體來看,LAAC與較低的出血風險相關,且在36個月內療效不遜於抗凝治療。 PubMed DOI

PROMPT-AF 試驗調查了將馬歇爾靜脈的乙醇灌注(EIVOM)與肺靜脈隔離(PVI)結合,對持續性心房顫動(AF)患者的影響。這項研究在中國的 12 家醫院進行,招募了 498 名年齡介於 18 到 80 歲的 AF 患者,隨機分配接受 PVI 或 PVI 加 EIVOM 和線性消融的治療。結果顯示,PVI 加 EIVOM 組有 70.7% 的患者無心房心律失常,顯著高於僅 PVI 組的 61.5%。這表明 EIVOM 和線性消融的結合能有效改善持續性 AF 患者的心律維持。 PubMed DOI

心房顫動(AF)影響約1055萬名美國成年人,增加中風、心臟衰竭及死亡風險。症狀可能包括心悸、呼吸困難和疲勞,但有些人可能無明顯症狀。2023年指導方針將AF分為四個階段,建議所有患者進行生活方式改變,如減重和運動。對於中風風險高的患者,建議使用抗凝治療,並不建議使用阿斯匹靈。對於有症狀的陣發性AF,應考慮抗心律不整藥物或導管消融,以改善生活品質和心血管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心臟衰竭伴隨減少射血分數(HFrEF)患者在冷球囊消融後心房顫動(AF)復發的影響。研究發現,SGLT2i使用者的AF復發率顯著低於非使用者,且無復發生存率較高。此外,SGLT2i使用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心臟衰竭住院次數也較少。結論指出,SGLT2i在AF管理中顯示出輔助療法的潛力,建議進一步進行前瞻性研究以確認這些結果。 PubMed DOI

心房顫動(AF)在心衰竭(HF)患者中很常見,雖然導管消融有效,但AF仍可能復發。研究顯示,使用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的HF患者,AF復發率顯著低於未使用者(20.0%對38.5%)。多變量分析顯示,SGLT2i與降低復發風險有關(風險比:0.38)。此外,SGLT2i組的復發率也低於心房頻脈/顫動的復發率。這表明SGLT2i可能對接受AF消融的HF患者有益,能有效降低心房心律失常的復發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