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針對90名等待再移植的成人患者,探討兩種免疫抑制劑撤藉策略的影響。患者分為兩組:一組迅速撤藉免疫抑制劑,僅保留低劑量潑尼松;另一組則在六個月內持續使用鈣調素抑制劑(CNI)和低劑量潑尼松。結果顯示,延長CNI組的移植物不耐受綜合症發生率較低,且殘餘腎功能和住院率表現更佳。雖然HLA敏感化未見顯著差異,但延長CNI治療有助於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患有單基因類固醇抗藥性腎症候群(SRNS)的小朋友接受鈣調節素抑制劑(CNI)治療三個月後,可能會有正面效應,甚至改善腎功能。對有反應的病患來說,腎衰竭風險會較低。在開始CNI治療時,血清白蛋白水平較高的病患更容易獲得緩解。雖然目前指引不贊成免疫抑制治療,但對於單基因SRNS的小朋友使用CNI可能是有益的。 PubMed DOI

腎移植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包括抗體介導的排斥、T細胞介導的排斥、BK多瘤病毒腎病變和鈣調節素抑制劑毒性。這些情況的盛行率隨著時間而變化,活躍的抗體介導排斥和鈣調節素抑制劑毒性在移植後期較為常見。了解這些情況的時間進展可以幫助有效診斷和管理腎移植功能障礙。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將腎移植接受者從CNIs轉換為貝拉班特後,移植物存活率較佳,安全性相似但貝拉班特組有較高比例的新發蛋白尿。結果顯示轉換為貝拉班特可能降低移植物失敗風險,並安全可控。 PubMed DOI

腎移植手術和治療進步提高了短期存活率。研究顯示,1995-2014年澳紐腎移植數據改善了長期結果,5年和10年的移植失敗率下降,中長期存活率提高。排斥反應、血管原因、死亡和腎小球疾病導致的失敗也減少。 PubMed DOI

在TESTING研究中,約一半的IgA腎病患者因尿蛋白低於1克而被排除。這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112名未通過篩檢的患者,重點在88名因尿蛋白過低被排除的患者。結果顯示,83%接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阻滯劑,81.8%在無免疫抑制療法下維持尿蛋白緩解,但18.2%因尿蛋白復發需接受免疫抑制。60個月後,接受免疫抑制的患者需要透析的風險顯著高於未接受者,顯示持續尿蛋白緩解的患者長期腎臟結果較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強調根據免疫風險調整腎臟移植的誘導療法。研究分析了157名首次接受活體捐贈的腎臟移植受者,特別關注96名HLA配對較低的個體。這些受者分為兩組:一組接受basiliximab治療,另一組則接受ATG和basiliximab的組合治療。結果顯示,組合治療的早期急性細胞排斥反應發生率較低(9.1%),而僅接受basiliximab的組別為23.9%。年齡被認為是排斥的預測因子。總體而言,雙重誘導策略有效降低早期排斥反應,且不影響患者安全。 PubMed DOI

這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免疫抑制藥物對腎小管疾病患者心血管風險的影響,涵蓋1912名患者,隨訪中位數為6.8年,11.1%的患者出現心血管事件。研究顯示,皮質類固醇對心血管風險無顯著影響,但鈣調素抑制劑的累積使用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兩倍有關。抗代謝藥物的高劑量也顯示風險上升,但調整後不顯著。環磷酰胺的累積暴露每增加10克,心血管風險增加1.5倍。這些結果提醒我們在治療時需考慮不同免疫抑制療法的心血管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類固醇敏感性腎病綜合症的兒童,探討環磷酰胺和他克莫司在減少免疫抑制的效果。分析了1996至2019年間578名兒童的數據,結果顯示環磷酰胺有28.6%達到持續緩解,而他克莫司僅14.2%。兩種藥物都能降低復發率,但持續緩解的比例仍低於三分之一,且只有少數因素能預測結果。研究強調這些藥物的短期效果,但長期持續緩解仍具挑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C3腎小管病(C3G)和原發性免疫複合物介導的增生性腎小管腎炎(IC-MPGN)患者的腎臟移植結果。約50%的患者在診斷後10年內會出現腎功能衰竭,許多人因此尋求移植。研究包含41名接受移植的患者,發現53%的移植器官來自活體捐贈者。在平均4.7年的隨訪中,有7名患者出現疾病復發,復發患者的移植物損失率高達28%。這強調了監測蛋白尿作為早期復發指標的重要性,有助於患者管理及新療法的臨床試驗。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鈣調素抑制劑(CNIs)如環孢素和他克莫司在合併複雜性最小變病腎病的兒童中,慢性腎毒性的風險因素。對80名接受CNIs治療超過六個月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15%有慢性腎毒性跡象,主要表現為間質纖維化和腎小管萎縮。研究指出,累積CNI暴露、持續超過30天的蛋白尿、尿中NAG水平升高及CNI抗藥性均與腎毒性相關,並確認尿中NAG和CNI抗藥性為獨立風險因素,建議可作為預測生物標記。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