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從2010到2023年,美國有超過2900萬人完成馬拉松和半馬拉松,這個數字是2000至2009年的三倍。研究分析了29,311,597名參賽者的心臟驟停情況,發現共176例心臟驟停,男性和馬拉松參賽者的發生率較高。雖然心臟驟停的發生率穩定,但心臟死亡率顯著下降,致死率也從71%降到34%。這可能歸因於更好的緊急應變措施和除顫器的可及性,顯示出比賽中急救護理的進步。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癌症治療相關心臟功能障礙(CTRCD)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某些有效的癌症治療(如蒽環類藥物和trastuzumab)可能引發心血管副作用。雖然這些治療能提高存活率,但也可能導致心衰竭和心律不整。CTRCD的成因包括氧化壓力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等。近期的進展使得透過心臟生物標記物和影像技術能早期檢測CTRCD,並且使用心臟保護劑有助於降低其發生率。這篇綜述強調腫瘤科與心臟科醫生合作的重要性,以改善病患的整體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不同透析方式患者的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涵蓋968名來自芬蘭的患者,隨訪時間從2004到2017年。結果顯示,中心血液透析(IC-HD)和持續性自主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MACE發生率相似,且高於自動腹膜透析(APD)和居家血液透析。調整後,居家透析與IC-HD的MACE風險無顯著差異。特別是女性患者使用腹膜透析的MACE風險較低,但男性則相反。整體而言,20%的患者在隨訪期間經歷MACE,顯示需進一步研究不同透析方式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尤其是性別差異。 PubMed DOI

在健康成年人中,40歲以下的院外心臟驟停(OHCA)年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4到14例。美國每年約有35萬到45萬例OHCA,生存率約10%。年輕患者中,約60%在抵達醫院前已死亡,只有9%到16%能存活出院。大多數存活者神經學預後良好。屍檢顯示55%到69%有潛在心臟問題,非心臟原因可能包括藥物過量等。存活者需進行全面評估,若有不可逆心臟病,建議植入除顫器。 PubMed DOI

一項涵蓋38項隨機對照試驗、涉及88,704名患者的系統性回顧顯示,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能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心臟衰竭及慢性腎病患者的心房心律不整和突發性心臟死亡風險。接受SGLT2i治療的患者,心房心律不整風險較安慰劑組低(OR: 0.85),突發性心臟死亡風險也較低(OR: 0.72)。不過,對心室心律不整和心臟驟停的風險則無顯著差異。總體來看,SGLT2i治療有助於降低心房心律不整和突發性心臟死亡風險。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對發病率、死亡率及醫療成本影響深遠,尤其是與心血管疾病(CVD)相關。一位79歲男性,病史包括哮喘、高血壓及心臟病,因心臟驟停後出現呼吸困難及水腫就醫。檢查發現他有嚴重腎功能障礙,進展至4期CKD。經治療後,症狀改善,腎功能略有恢復。這案例強調了對CKD患者進行個別化治療的重要性,以及持續監測和患者教育的必要性。 PubMed DOI

心臟驟停對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來說是一大隱憂,尤其在門診透析單位。調查顯示,雖然幾乎所有護理技術人員(PCTs)都接受過基本生命支持(BLS)訓練,且對自己的技能有信心,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對團隊復甦能力感到有把握。80%的參與者曾目睹心臟驟停,主要障礙在於識別延遲及病人安全的顧慮。研究建議需加強團隊訓練,解決透析環境中的挑戰。 PubMed DOI

急性心肌梗塞(AMI)後的心臟衰竭(HF)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但相關住院風險因素的資料仍然不足。本研究分析了2006年至2019年間的AMI患者數據,發現9.1%的患者在一年內因HF住院。高風險患者中,住院率更高,接近25%。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在這段期間幾乎翻倍,且HF住院與一年內死亡率增加三倍有關。這些結果顯示,針對AMI後的護理策略亟需改善,以應對HF的日益負擔。 PubMed DOI

在2024年,心臟病學領域有了顯著進展,根據1200多篇文章的回顧,以下是10項關鍵研究摘要: 1. **心房顫動**:確定哪些患者最能從導管消融手術中受益。 2. **抗凝治療**:針對裝置檢測到的心房顫動及合併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提出新策略。 3. **主動脈狹窄**:重度狹窄患者的心臟瓣膜介入時機成為討論焦點。 4. **保留射血分數的心臟衰竭**:探索新療法,如finerenone和tirzepatide。 5. **心肌梗塞管理**:挑戰傳統做法,如β-阻滯劑的常規使用。 6. **老年人治療**:檢視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的侵入性治療策略。 這些研究顯示出心臟病學實踐的持續改進,確保治療能根據患者需求調整。 PubMed DOI

每週做兩次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猝死性心臟死亡(SCD)最常發生在透析間隔較長(3天)後的透析結束12小時內,以及短間隔後下次透析前的12小時內。SCD佔總死亡人數近29%,顯示特定透析時段風險特別高。 PubMed DOI

這份BIO-LIBRA研究分析了1,000位非缺血性心肌病變患者,近半數為女性且少數族裔比例高。結果發現,女性在裝置植入後一年內,發生心律不整或死亡的風險明顯低於男性,這差異即使考慮其他因素後仍成立。藥物使用率也隨時間提升。不同裝置間效果差不多。研究強調女性和少數族裔參與度提升,且女性短期預後較佳。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