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缺鐵症是全球數十億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美國也不例外。約20億人有絕對性缺鐵,12億人有缺鐵性貧血,其中美國有1000萬人受影響。症狀包括疲勞、易怒,甚至心臟衰竭,且因年齡和健康狀況而異。常見原因有出血、鐵吸收不良、飲食不足及懷孕,孕婦特別容易缺鐵。建議有貧血或相關症狀的人進行檢測,治療通常以口服鐵補充劑為主,靜脈注射則用於特殊情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非貧血性缺鐵在慢性腎病(CKD)患者中很常見,但早期常被忽視。一項多中心試驗探討靜脈注射鐵劑對缺鐵但無貧血的CKD患者的影響,並進行質性研究了解患者的經驗及心理社會影響。研究訪談了23位參與者,發現他們普遍感受到疲憊、生活限制及情緒波動。雖然參與者認為運動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但治療效果差異不大。研究建議需加強溝通與支持,以改善CKD患者的生活品質。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是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特別影響老年人。鐵缺乏(ID)在HF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因慢性炎症而加重,對病情有負面影響。這篇綜述探討了炎症、ID與老年HF患者的關係,並識別治療上的空白。研究發現,慢性炎症導致功能性ID,現有診斷方法常誤判。靜脈鐵療法對某些HF患者有益,但對HFpEF患者的證據仍不足。新療法如SGLT2抑制劑顯示潛力。未來需改進診斷標準並探索個性化治療。 PubMed DOI

心臟衰竭(HF)和慢性腎臟病(CKD)常同時出現,形成心腎綜合症(CRS),可能引發貧血,進一步惡化病情,增加併發症和死亡風險。管理CRS中的貧血具挑戰性,因為缺乏統一指導,且受多種因素影響。雖然SGLT2抑制劑和靜脈注射鐵劑有助於改善病情,但促紅血球生成劑的效果尚不明確。治療應針對HF、CKD及貧血,建議糾正缺鐵並考慮使用促紅血球生成劑。需要更多研究來優化貧血管理策略。 PubMed DOI

鐵是新陳代謝和發展的重要營養素,懷孕期間缺鐵在弱勢族群中尤為常見,可能導致新生兒鐵狀況不佳,進而引發先天性鐵缺乏症(ID)及其負面影響。雖然對人類腎臟發展的影響尚未深入研究,但老鼠模型顯示,ID可能損害胎兒腎臟發展,並促進高血壓。回顧17項老鼠研究顯示,早期ID與腎臟發育異常有關,特別是在雄性老鼠中。這篇回顧強調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便為受影響兒童開發預防或治療策略。 PubMed DOI

一項針對4,429位中國腹膜透析患者的研究發現,血清鐵蛋白高於200 ng/mL會增加死亡風險,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鐵蛋白與血紅素的比值(ferritin/Hb ratio)比單看鐵蛋白更能準確預測死亡風險,建議定期監測這個比值來管理鐵質。 PubMed DOI

FAIR-HF2試驗是一項大型雙盲隨機研究,針對有缺鐵的HFrEF病人,評估靜脈注射鐵劑的效果。共納入1,105位病人,年齡中位數72歲,67%男性,大多接受現代心衰竭治療(如SGLT2抑制劑、ARNI),族群特徵和過去研究類似,能反映現代臨床實務狀況。 PubMed DOI

一項納入45個隨機試驗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不論是否洗腎,補充鐵劑(口服或靜脈注射)能降低心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風險,也減少嚴重不良事件。不過,對於未洗腎的患者,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鐵劑的臨床效益。 PubMed DOI

1990到2021年,全球因慢性腎臟病引起的貧血人數幾乎翻倍,雖然盛行率和致殘率略降,但女性和開發中國家影響更大,國際間差距還在擴大。第1型糖尿病合併CKD患者負擔更重。整體來說,CKD相關貧血問題持續惡化且分布不均。 PubMed DOI

貧血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特別是有腎臟病的人,會讓健康狀況更差。現有治療指引對貧血預防和處理沒明確建議,尤其是新型糖尿病藥物。新藥如SGLT2抑制劑和GLP-1促效劑可能有助降低貧血風險。及早發現和治療貧血,有助於糖尿病和心臟健康,但還需要更多研究和更新指引。 PubMed DOI

腎上腺功能不全是體內皮質醇太低,常見原因是停用高劑量類固醇。症狀像疲勞、噁心、體重減輕等,通常不明顯。診斷會抽血檢查皮質醇和相關激素。治療主要是補充類固醇,原發性還要加礦物皮質素。生病時要增加劑量,並隨身帶可注射類固醇,以防腎上腺危象。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