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COLONPREV 試驗比較了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與結腸鏡檢查在50至69歲平均風險個體中的結直腸癌篩檢效果。研究在西班牙15家醫院進行,共有57,404名參與者,隨機分配接受一次性結腸鏡檢查或每兩年一次的FIT。結果顯示,FIT組的參與率較結腸鏡組高(39.9%對31.8%),且FIT在結直腸癌死亡率方面不劣於結腸鏡檢查,死亡率分別為0.22%和0.24%。因此,FIT被認為是有效的篩檢替代方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FAVOR III Europe 試驗比較了基於 QFR 與 FFR 的診斷策略在中度冠狀動脈狹窄患者中的效果。研究在歐洲的 34 個中心招募了 2000 名患者,隨機分為 QFR 組(1008 名)和 FFR 組(992 名)。結果顯示,QFR 組在 12 個月內的主要事件發生率為 6.7%,而 FFR 組為 4.2%,風險比為 1.63,未能證明 QFR 的非劣性。兩組的不良事件比例相似,均為 1.8%。這顯示 QFR 不應取代 FFR,可能影響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結直腸癌是美國第三常見的癌症,結腸鏡檢查是主要篩檢方法,但約25%的病例因準備不當影響檢查效果。人工智慧(AI)在醫學上越來越受重視,特別是在腸胃科。研究評估了ChatGPT生成的腸道準備提示,調查208位腸胃科醫生的看法。結果顯示,91%的醫生認為提示易懂,95%認為科學準確,66%願意與病人分享。這顯示AI在臨床溝通和效率上有潛力。 PubMed DOI

Mammo-50 試驗針對50歲以上、曾接受乳癌治療且手術後三年內無復發的女性,評估較不頻繁的乳房攝影檢查與每年檢查的效果差異。研究在英國114家NHS醫院進行,共有5,235名參與者,平均追蹤5.7年。結果顯示,年檢組的5年乳癌特異性生存率為98.1%,而較不頻繁組為98.3%,兩者生存率相近。結論指出,對於這類女性,較不頻繁的檢查是可行的選擇,建議臨床實踐中考慮。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s)對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品質的影響,分析了五項研究的數據,涉及10,833名參與者。結果顯示,使用GLP-1RA的患者在腸道準備不充分的風險上是對照組的兩倍,IBP比率顯著較高,勝算比為2.10,且BBPS平均分數較低,顯示準備品質較差。這些發現可能影響患者的管理與準備流程。 PubMed DOI

TEMPO 試驗評估了兩種行為干預對蘇格蘭 40,000 名成人進行糞便免疫化學檢測 (FIT) 大腸癌篩檢的影響。結果顯示,兩週的截止日期使回傳率達到 68.0%,而沒有截止日期的規劃工具則僅有 63.2%。研究發現,截止日期能顯著提高回傳率,規劃工具反而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結論指出,僅在邀請函中建議截止日期即可促進回傳,並減少提醒信的需求,這樣的措施在日常實踐中具成本效益。 PubMed DOI

一項二期臨床試驗發現,早期dMMR實體腫瘤(含直腸癌及其他癌症)患者,接受6個月dostarlimab免疫治療後,有約八成達臨床完全緩解,成功免於手術,兩年無復發率達92%。副作用多為輕微且可逆,這種治療方式可保留器官,未來如有需要仍可手術。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開發出一套高準確度、非侵入性、無輻射的機器學習模型,能用電子病歷資料提早預測大腸直腸腺瘤。結合傳統機器學習和大型語言模型,模型在驗證和測試組的AUC都約0.98,表現非常優異。此模型也能找出關鍵風險因子,適合大規模篩檢,有助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PubMed DOI

一項大型臨床試驗發現,結腸癌化療後若參加三年結構化運動,無病存活率和整體存活率都比只接受健康教育高,5年無病存活率達80.3%,8年整體存活率達90.3%。但運動組肌肉骨骼副作用較多。這證實運動有助提升結腸癌治療後的長期成效。 PubMed DOI

一項針對超過2.7萬名一般成人的大型研究發現,新的ctDNA血液檢測能準確偵測大腸癌(敏感度79.2%、特異性91.5%),但對早期癌前病變的偵測率很低(僅12.5%)。雖然有助提升篩檢意願,但目前還無法取代現有篩檢方法,還需再改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 GPT-3.5 和 Bard 兩款免費 AI,在大腸鏡篩檢間隔建議上的表現。結果發現 GPT-3.5 準確度雖然比 Bard 高,但兩者和專家指引的符合度都不理想。目前這些 AI 還不適合單獨用來給大腸鏡篩檢建議。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