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COLONPREV 試驗比較了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與結腸鏡檢查在50至69歲平均風險個體中的結直腸癌篩檢效果。研究在西班牙15家醫院進行,共有57,404名參與者,隨機分配接受一次性結腸鏡檢查或每兩年一次的FIT。結果顯示,FIT組的參與率較結腸鏡組高(39.9%對31.8%),且FIT在結直腸癌死亡率方面不劣於結腸鏡檢查,死亡率分別為0.22%和0.24%。因此,FIT被認為是有效的篩檢替代方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CRC-PREVENT研究評估了ColoSense大腸癌篩檢,結果顯示其對大腸癌和腺瘤有高敏感性,優於FIT。檢測特異性與分子診斷相當,招募8920名參與者,mt-sRNA檢測對大腸腫瘤檢測效果顯著。 PubMed DOI

美國大腸直腸癌常見,但篩檢率低。血液cfDNA檢測可提高篩檢依從性,早期發現癌症。研究顯示cfDNA對大腸直腸癌敏感度83%,特異度90%,對癌前病變敏感度13%。 PubMed DOI

新的多靶點糞便DNA檢測提高大腸癌篩檢特異性,對癌症和癌前病變靈敏度高,但對進展性新生物特異性較低。研究包括20,000名參與者,未發現不良事件。 PubMed DOI

研究分析了41個癌症篩檢的臨床試驗,比較了不同癌症在降低死亡率和發病率的相關性。結果顯示,不同癌症對篩檢效果有不同影響,尤其卵巢和肺癌效果較好,大腸和攝護腺較差。建議在臨床試驗中,應視癌症類型選擇適當終點,對多癌種篩檢的發展有重要啟示。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ChatGPT4在提供結腸鏡檢腸癌篩檢建議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發現ChatGPT4成功率高,建議與指引一致性優於實際臨床實踐。研究顯示ChatGPT4能根據臨床數據準確確定篩檢間隔,未來有應用於臨床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磁共振影像(MRI)在前列腺癌篩檢中的療效與安全性,並與傳統活檢比較。自2015年起,50至60歲男性參與者接受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檢,PSA達3 ng/mL以上者進行MRI檢查,隨後隨機分配進行系統性或MRI靶向活檢。結果顯示,MRI靶向活檢組的前列腺癌檢出率為2.8%,顯著低於系統性活檢的4.5%。MRI方法能有效減少臨床上不重要的癌症診斷,且保持低風險,顯示其為更安全有效的篩檢選擇。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了在台灣彰化縣50至69歲居民中,篩檢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對胃癌的影響。共隨機分配240,000名成年人,HPSA + FIT組的參與率(49.6%)高於僅FIT組(35.7%)。HPSA陽性者中,71.4%接受抗生素治療,根除率達91.9%。雖然HPSA + FIT組的胃癌發生率(0.032%)略低於僅FIT組(0.037%),但差異不顯著,死亡率相似。總體來看,HPSA篩檢未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或死亡率,但參與率較高。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1741363。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醫生的腺瘤檢出率(ADR)與患者結直腸癌(CRC)發生率之間的關係,分析了2000至2017年間波蘭結腸鏡篩檢計畫的789位醫生數據,並追蹤至2022年。研究發現,當醫生的ADR達到26%時,CRC發生率顯著下降。對於ADR低於26%的醫生,其患者的CRC發生率明顯較低,顯示改善ADR能降低CRC風險;但對於ADR高於26%的醫生,改善則未顯著影響CRC發生率。 PubMed DOI

結直腸癌是美國第三常見的癌症,結腸鏡檢查是主要篩檢方法,但約25%的病例因準備不當影響檢查效果。人工智慧(AI)在醫學上越來越受重視,特別是在腸胃科。研究評估了ChatGPT生成的腸道準備提示,調查208位腸胃科醫生的看法。結果顯示,91%的醫生認為提示易懂,95%認為科學準確,66%願意與病人分享。這顯示AI在臨床溝通和效率上有潛力。 PubMed DOI

TEMPO 試驗評估了兩種行為干預對蘇格蘭 40,000 名成人進行糞便免疫化學檢測 (FIT) 大腸癌篩檢的影響。結果顯示,兩週的截止日期使回傳率達到 68.0%,而沒有截止日期的規劃工具則僅有 63.2%。研究發現,截止日期能顯著提高回傳率,規劃工具反而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結論指出,僅在邀請函中建議截止日期即可促進回傳,並減少提醒信的需求,這樣的措施在日常實踐中具成本效益。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