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本研究探討SGLT-2抑制劑在實際護理中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控制效果。研究為期6個月,納入280名患者,平均年齡63.69歲,糖尿病病程平均9.06年。結果顯示,SGLT-2i在血糖和體重管理上有顯著效果,並能降低心血管風險及內臟脂肪。研究強調臨床實證的重要性,並指出需改善臨床執行,以提升患者健康結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第二型糖尿病(T2DM)是全球健康的重要議題,影響數百萬人並造成高醫療成本。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成為新興的治療選擇,但其對體重和身體組成的影響尚不明確。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13項研究,涵蓋37,619名成人T2DM患者,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能顯著降低體重和BMI,並改善血糖控制。未來研究應聚焦於長期效果及個人化治療計劃的整合,以更好地服務T2DM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西班牙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與體重控制情況,回顧了5,009名患者的電子病歷。結果顯示,76.5%使用美克福明,57.7%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低於7%。肥胖率為42%,女性高於男性。雖然超過60%的患者達到血糖控制目標,但在無肥胖患者中,良好控制的比例僅三分之一。使用SGLT2抑制劑的比例上升,顯示出管理T2DM的正面趨勢。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 (SGLT-2) 抑制劑對心血管-腎臟-代謝 (CKM) 綜合症患者的身體組成及液體狀態影響。結果顯示,接受 SGLT-2 抑制劑的患者在12週內,細胞外水、細胞內水及全身水均顯著減少,體重也減少了1.34公斤,且體脂肪量及內臟脂肪面積顯著下降,未損失瘦體重。這些變化可能有助於 CKM 綜合症的管理。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和類胰高血糖素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s)在2型糖尿病及慢性腎病(CKD)患者的療效。追蹤5,482名患者至少6個月,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血糖水平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但尿液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有下降趨勢,雖未達統計顯著性。值得注意的是,兩組患者均有明顯的體重減輕。總體來看,這兩種治療在臨床上對體重和UACR有正面影響,降糖效果相當。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2型糖尿病(T2D)患者胰島素抗性(IR)及炎症生物標記的影響。246名接受SGLT2i治療的患者經過5年後,顯示出顯著改善,包括IR指標上升及炎症標記下降。此外,糖化血色素(HbA1c)和身體質量指數也有明顯改善。結果顯示,SGLT2i治療不僅有助於血糖控制,還能降低心血管及腎臟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luseogliflozin(SGLT2抑制劑)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長期影響,持續兩年。35名未使用過此藥物的患者接受治療,結果顯示: - 血漿葡萄糖從213.5 mg/dL降至一年後的155.7 mg/dL,兩年後為164.4 mg/dL,均具統計意義。 - 糖化血紅蛋白平均下降0.98%(一年後)及1.08%(兩年後),均具統計意義。 - 平均BMI從27.41 kg/m²降至26.53 kg/m²(一年後)及26.37 kg/m²(兩年後),具統計意義。 - 血壓也有顯著下降。 總結來說,luseogliflozin在兩年內有效降低了血糖、體重及血壓,與其他SGLT2抑制劑的效果相符。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SGLT2抑制劑對BMI低於23 kg/m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及健康結果影響。研究期間為2016至2020年,納入5,842名成人,最終分析648名患者,其中216名使用SGLT2抑制劑。結果顯示,SGLT2抑制劑組的腎小球過濾率顯著增加,且與全因死亡率及合併腎臟結果的風險顯著降低有關,但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顯著關聯。總結來說,SGLT2抑制劑可能對低BMI糖尿病患者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這項針對78位第1型糖尿病成人的研究發現,把SGLT2抑制劑加在胰島素治療上,可以明顯改善血糖、減重、降低胰島素用量和蛋白尿。不過,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因副作用(多為泌尿道感染)停藥,還有一例發生酮酸中毒。持續治療效果最好,建議要慎選病人並密切追蹤。 PubMed DOI

研究發現,152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連續六個月使用SGLT2抑制劑(empagliflozin或dapagliflozin),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分數、血壓、BMI、糖化血色素和三酸甘油脂,且對腎功能沒負面影響。兩種藥效果差不多,建議日常照護可考慮使用,幫助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PubMed DOI

一項針對有第二型糖尿病且曾有嚴重心臟病史的患者研究發現,規律服用SGLT2抑制劑能明顯降低心血管住院和死亡風險。藥物服用越規律,效果越好,顯示高風險族群持續治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