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一項針對12個中心的研究調查了96位臨床醫師對年長成人(≥75歲)冠狀動脈疾病(CAD)患者的管理偏好。結果顯示,對於無已知CAD的患者,多數醫師(61.4%)傾向於及早轉診檢測;而對於已知CAD的患者,28.1%優先優化治療。影響決策的因素包括患者的症狀、用藥情況及合併症等。研究強調了在管理有症狀的CAD年長患者時,優化治療和影像檢查的重要性,並指出需要更清晰的臨床指導。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老年心臟衰竭患者未完全接受最佳醫療,導致再入院率高。男女結果無顯著差異。強調老年急性心臟衰竭患者需更好治療以改善預後。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影響超過30%的急性心肌梗塞(MI)患者,且與治療管理不佳及預後較差有關。丹麥於2010至2022年進行的研究顯示,CKD患者在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重建的機率明顯低於無CKD患者,且接受雙重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療的比例也較低。CKD患者的一年死亡率為21%,高於非CKD患者的16.4%。儘管心肌梗塞後的存活率有所改善,CKD仍與較低的治療管理率及較高的死亡率相關。 PubMed DOI

心臟衰竭伴隨保留射出分數(HFpEF)越來越普遍,且與不良預後有關,但許多患者的管理並非由心臟科醫師負責。2023年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心衰專家在診斷和治療HFpEF方面的表現優於心臟科醫師和非心臟科醫師。雖然SGLT2i和利尿劑是常見的治療選擇,但其他藥物的使用率較低,顯示出不同專科在HFpEF管理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診斷和治療上可能存在漏診和不足的風險。 PubMed DOI

最近一項針對75歲以上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患者的研究,探討保守醫療與侵入性策略的效果。研究包含1518名患者,隨機分為侵入性組(753人)和保守組(765人),隨訪中位數為4.1年。結果顯示,兩組在心血管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上無顯著差異(侵入性組25.6% vs. 保守組26.3%)。雖然侵入性策略在減少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方面有潛在益處,但整體風險並未顯著降低,建議對於年長患者,保守策略同樣有效。 PubMed DOI

一項由心臟病學實務委員會和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衰竭協會進行的調查,評估2021年ESC心衰竭指導方針在心臟科醫師中的實施情況。調查於2022年進行,共457名醫師參與。結果顯示,52.1%的醫師同時使用超音波心動圖和利鈉肽診斷HFrEF,91.2%首選ACEi/ARNi作為治療。心衰竭專家啟動時間較短,且更偏好平行啟動GDMT。雖然大多數醫師遵循指導方針,但不同專科間的實踐仍有差異,顯示需提升對心衰竭患者的認識與護理標準化。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透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進行再血管化(REV),對三血管冠狀動脈疾病(3V-CAD)患者的影響,與僅接受藥物治療相比。結果顯示,接受REV的患者在四年內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較低,且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雖然REV與保守治療在全因死亡率上差異不大,但整體來看,REV對3V-CAD患者的心血管結果和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Kaiser Permanente中大西洋地區心臟衰竭及射血分數降低(HFrEF)患者的指導性醫療療法(GDMT)使用情況。結果顯示,93.8%的患者使用GDMT,但達到目標劑量的比例不一,ACE抑制劑和β-阻滯劑的達標率較低。年齡、射血分數、心房顫動等因素會降低GDMT使用率,而較高的BMI和腎功能則有助於提高使用率。研究強調了改善年長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重要性。 PubMed DOI

2024年ESC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指引,定義擴大到所有冠狀動脈結構或功能異常。風險評估更強調整合危險因子。診斷上,低風險建議先做冠狀動脈電腦斷層,中高風險用非侵入性功能檢查,高風險直接做冠狀動脈攝影。治療強調整體管理,初級預防建議用aspirin,次級預防重視血管重建,糖尿病或複雜病人優先考慮繞道手術,也建議更廣泛使用colchicine和semaglutide。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的年長者越來越多,照護也變得更複雜。現在有多專科團隊(腎臟科、老年醫學、護理、營養)一起照顧60歲以上的中重度CKD患者,定期評估並協助病人和家屬討論治療選擇。結果發現,這種團隊照護能更全面掌握患者需求,讓治療更貼近個人狀況,也有部分重度患者選擇不洗腎,提升照護品質。 PubMed DOI

這項針對738位平均83歲高齡心衰竭患者的研究發現,雖然出院時用藥比例提升,但對心血管死亡或再住院率沒明顯幫助。標準藥物也沒和較佳預後有關,顯示單靠藥物治療可能不夠,需多專科團隊一起照顧,才能改善這群長者的狀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