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剖腹手術後開始腹膜透析(PD)或術前已進行PD的腎衰竭兒童的結果。研究納入21名18歲以下的患者,發現剖腹手術後PD的成功率受腸切除手術影響顯著,接受腸切除的患者中有5人失敗,而未接受的則全數成功。其他手術如造口術和肝切除未影響PD成功。所有死亡病例均因敗血性休克,術後感染是主要因素。結論指出,雖然剖腹手術後PD可行,但腸切除手術會增加失敗風險,感染控制對存活率至關重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兒童接受腹膜透析(PD)和血液透析(HD)在醫院入院率、原因、住院時間和結果上差異不大。PD患者容易有通路感染,HD患者則多非感染性併發症。急性入院住院時間較長,高尿酸和低白蛋白可能預測增加。年紀小和生長問題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PubMed DOI

研究比較HD和PD治療ESRD患者的長期存活率,發現HD組的死亡率顯著低。年齡、體重、高血壓、血清肌酸酐等因素影響存活率。結果顯示HD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從血液透析轉換到腹膜透析的病人,容易再轉回血液透析;而腹膜透析病人若發生腹膜炎、家庭訪問少、血清白蛋白低、殘餘腎功能差或腹膜清除率低,則轉換回血液透析風險增加。選擇腹膜透析起初與技術存活有關,但干預腹膜炎和透析適當性等因素,可改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1998年至2020年的研究發現,當資源不足時,對於小孩急性腎損傷,腹膜透析(PD)比血液透析更合適。593名接受透析治療的AKI患者中,有78.1%選擇PD。PD常見於年幼兒童,年長兒童及接受體外透析(ECD)者存活率較高。儘管有風險,PD對兒童AKI是有價值的治療方式,尤其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可安全進行。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小朋友需要緊急腹膜透析的風險因素,包括存活率、腎功能、透析時間、併發症和生活品質。分析了2010至2023年在加護病房接受緊急PD的小朋友資料。發現手術前預防性抗生素和統一由小兒外科醫師放置導管有助於降低風險。建議心臟手術後盡早進行PD,並需注意腎損傷和早產增加併發症風險。需要更多研究以改善緊急PD管理。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相關的腹膜炎是接受PD治療患者的一大併發症。根據2014至2022年對1,225名日本PD患者的研究,發現年齡增長、血清白蛋白降低及使用持續性行動腹膜透析會增加腹膜炎風險。研究中,364名患者共發生539次腹膜炎事件,年發生率為0.27次。使用抗生素預防措施可降低風險,而定期就醫則會提高風險。這些結果強調了針對日本患者的風險因素識別,對改善臨床實踐及制定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中低收入國家接受持續腎臟替代療法(CKRT)的兒童臨床特徵及結果。研究涵蓋102名年齡1個月到18歲的兒童,61.8%為男孩,媒介年齡4歲。許多患者營養不良,51%體重低於15公斤,入院時病情嚴重,94.1%需機械通氣。最常見診斷為敗血性休克,CKRT主要因液體過載及代謝缺陷啟動。死亡率高達75%,顯示出管理挑戰,強調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這群脆弱患者的結果。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早發性腹膜炎(EOP)是否會增加腹膜透析(PD)患者轉換至血液透析的風險。結果顯示,EOP顯著提高了患者在前12個月內停止PD的風險,且這種風險在12個月後仍然存在。因此,建議對EOP進行系統性報告與監測,以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是針對第五期慢性腎病兒童的重要治療選擇,能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和自主性。近期護理改善,特別是感染預防,已顯著減少腹膜炎等感染。然而,非感染性併發症仍是長期透析的挑戰,像是導管問題和腹膜功能衰竭。雖然包裹性腹膜硬化(EPS)較少見,但影響重大。其他併發症如代謝失調和胰腺炎也讓護理更複雜。未來應著重於改善導管管理和開發新透析液,以提升治療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腹膜透析(PD)在急性腎損傷(AKI)患者中的效果,重點在於代謝與液體管理、結果及死亡風險因素。研究涵蓋487名在2004至2024年間接受PD的患者,年齡中位數為64歲。結果顯示,透析後血尿素氮和肌酸酐穩定,液體去除中位數為2,320毫升。34.9%的患者恢復腎功能,但55.8%死亡。死亡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肝腎綜合症等。研究認為,PD能有效管理AKI患者的需求,且特定因素影響生存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