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淋巴細胞性原發性瘢痕性脫髮(LPCA)是一種導致永久性脫髮的炎症性疾病,與代謝疾病如糖尿病和脂質異常有密切關聯。研究顯示,LPCA患者的代謝疾病發生率較高,且毛囊內的代謝途徑在炎症前就已改變,可能是觸發LPCA的原因。針對代謝途徑的治療,如皮格列酮和二甲雙胍,顯示出改善脂質代謝的潛力,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了解代謝紊亂與LPCA的關係,可能會引導新的治療方向,強調對患者進行代謝篩檢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GLP-1激動劑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可能影響頭髮健康,但臨床證據有限。應密切監控患者,合作了解GLP-1激動劑對頭髮的影響。使用GLP-1激動劑需謹慎,以確保維持頭髮健康。 PubMed DOI

禿頭斑秃是免疫系統攻擊毛囊導致脫髮的問題。目前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減少毛囊周圍的發炎。研究發現,高BHB水平可能加重斑秃的免疫反應,影響治療效果。監測BHB水平或許可預測病情嚴重程度。需要進一步研究BHB在此情況下的作用及對治療的影響。 PubMed DOI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約有1%-3%的人口受影響,通常跟肥胖、糖尿病等代謝問題有關。身體代謝異常可能導致銀屑病發作。治療上,可以考慮針對 MTORC1 途徑進行處置。控制糖尿病和使用降脂藥物如 TZDs、GLP-1 RAs、二甲双胍、他汀類藥物和纖維酸藥物,有助於改善代謝狀況和銀屑病症狀。 PubMed DOI

糖脂代謝障礙(GLMDs)是一種以糖脂失衡為特徵的代謝疾病,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肝功能問題及心腎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這些疾病通常因熱量攝取過多和運動不足而產生,進而導致氧化壓力和全身性炎症。 研究指出,GLMDs與氧化壓力、代謝性炎症及心腎血管疾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炎症標記物和免疫細胞在GLMDs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影響多個器官的健康。關鍵分子如晚期糖基化終產物和Toll樣受體-4等,對GLMDs的進展也有重大影響,最終可能導致全身性器官損傷及提高死亡率。 PubMed DOI

類胰高血糖素肽-1 受體激動劑(GLP1-RAs)不僅能降低血糖和促進減重,最近研究也顯示它們可能對化膿性汗腺炎(HS)有幫助。這篇綜述分析了25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GLP1-RAs,特別是 liraglutide 和 semaglutide,能顯著減少HS患者的體重和全身性炎症,並改善病灶嚴重程度及生活品質。雖然初步結果令人鼓舞,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其長期效果。 PubMed DOI

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心血管風險因素,影響全球約12.5%至31.4%的成年人,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增加有關。這篇綜述更新了基層醫療醫師對代謝症候群的認識,特別是治療方面。雖然整體治療效果有限,但管理個別組成部分能降低風險。一線治療包括生活方式改變、減重及運動,部分患者可考慮手術。藥物治療如GLP-1受體激動劑、SGLT-2抑制劑等也顯示療效。進一步研究需探索針對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

脫髮性毛囊炎(FD)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會造成脫髮和疼痛,且治療選擇有限。報告中提到一位四十多歲男性,因FD困擾已久,但在使用tirzepatide進行體重管理後,頭髮明顯改善並重新長出。這顯示tirzepatide可能對FD有抗炎和免疫調節的效果,類似於它在其他皮膚疾病中的好處。這個案例鼓勵進一步研究GLP-1受體激動劑在治療FD及其他頑固性皮膚病的潛力。 PubMed DOI

脂質異常症會顯著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與代謝功能障礙相關的脂肪肝病(MASLD)結合,情況可能更糟。醫療提供者在同時管理這兩種疾病時面臨挑戰,因為胰島素抵抗在其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需要全面的方法來處理脂質異常、血糖、體重及MASLD。 本篇綜述探討MASLD與脂質異常症的複雜關係,並討論目前對於脂質降低藥物及降糖治療的建議,針對有或沒有代謝功能障礙的MASLD患者。文章也探討新藥的潛力,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管理。 PubMed DOI

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是一種餐後由腸道釋放的荷爾蒙,對血糖和食慾調節很重要。GLP-1 受體(GLP-1R)存在於多種組織,成為糖尿病和減重治療的目標。近期研究顯示,GLP-1R激動劑(GLP-1RAs)不僅能抗高血糖,還可能具抗炎特性。文獻顯示,GLP-1RAs 可能對皮膚問題如傷口癒合和銀屑病有益,但也有不良反應報告。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來探討其在治療皮膚炎症的潛力。 PubMed

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肝病(MASLD)及其炎症形式(MASH)是導致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影響超過30%的成年人,主要因胰島素抵抗、肥胖和血脂異常所致。這種疾病的盛行率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和中央肥胖的年輕族群中上升。管理策略包括飲食調整、運動和減重,並有希望的藥物治療如GLP-1受體激動劑等。早期識別併發症及發展精準醫療策略對改善病人結果至關重要,需多學科合作以應對這一挑戰。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