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比較了吸入性sevoflurane與靜脈注射propofol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患者中的鎮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在2020年5月至2023年10月於法國的37家重症監護病房進行,共有687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sevoflurane組的28天無通氣天數較propofol組差,且90天存活率也較低,死亡風險較高。此外,sevoflurane的7天死亡率及ICU無病床天數也不如propofol。總體而言,sevoflurane的鎮靜效果不如propofol。臨床試驗登記號:NCT04235608。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在風險面臨不良結果的創傷患者中,加入嘆息呼吸到機械通氣並未明顯增加無需呼吸器的天數。但有跡象顯示,嘆息可能改善臨床結果,因為接受嘆息的患者的28天死亡率較低。總結指出,嘆息呼吸對創傷患者耐受良好,可能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若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且正在接受機械通氣,給予康復血漿有助於降低死亡率,尤其是在通氣後48小時內施打。接受康復血漿治療的患者第28天的死亡率明顯下降。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中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急性腎損傷(AKI)與血流動力學/通氣參數有關。AKI常見並與較高死亡率相關,需進一步研究正壓通氣與AKI的關聯。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給予敗血症患者醫用解熱鎮痛劑並未增加存活天數,但有助於降低某些器官功能障礙和呼吸窘迫症的風險。儘管靜脈注射醫用解熱鎮痛劑是安全的,但對危重敗血症患者的療效並不顯著。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對於60歲以上接受心臟手術的病人,使用腦電圖引導麻醉並未減少術後譫妄的風險。雖然兩組在麻醉濃度和腦電圖抑制時間上有差異,但住院時間並未明顯改變。兩組的嚴重不良事件相似,手術過程中也沒有意識清醒的情況。總結來說,腦電圖引導麻醉對於這類病人並無顯著效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使用非侵入性通氣預氧化比使用氧氣面罩更能降低插管過程中的低氧血症風險,尤其在美國多中心的隨機試驗中得到證實。非侵入性通氣組不僅低氧血症發生率較低,心臟骤停和誤吸的風險也相對減少。 PubMed DOI

本研究評估高強度與低強度非侵入性正壓通氣(NPPV)對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併高碳酸血症患者氣管插管需求的影響。試驗在2019至2022年於中國30家醫院進行,納入在低強度NPPV後Paco2升高的患者。結果顯示,高強度組需插管的患者較少(4.8%),低強度組為13.7%,但實際插管率相似(高強度3.4%,低強度3.9%)。高強度組腹部脹氣較常見。研究建議高強度NPPV可能減少插管標準需求,但對插管率影響不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重症成人患者脫離機械通氣的最佳篩檢頻率和自發呼吸試驗(SBT)技術。研究比較了每日一次的篩檢與更頻繁的篩檢,以及兩種SBT技術:壓力支持SBT和T型管SBT。結果顯示,篩檢頻率和SBT技術對成功拔管的時間沒有顯著影響,但更頻繁的篩檢搭配壓力支持SBT卻延長了拔管時間。這項隨機臨床試驗於2018年至2022年進行,納入797名患者。臨床試驗登記號為NCT02399267和NCT02969226。 PubMed DOI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是極早產嬰兒的一大問題。雖然全身性皮質類固醇能減少BPD,但也有副作用。本研究評估早期氣管內給予布地奈德與表面活性劑混合使用對無BPD存活率的影響。這項雙盲隨機臨床試驗在多國進行,納入1,059名妊娠28週以下的嬰兒。結果顯示,布地奈德組無BPD的比例為25.6%,而對照組為22.6%,存活率分別為83.2%和80.6%。研究結論認為布地奈德對無BPD存活率影響不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高流量鼻氧 (HFNO) 和非侵入性通氣 (NIV) 在預防住院成人急性呼吸衰竭 (ARF) 患者於七天內進行氣管插管或死亡的效果。研究涵蓋1,800名來自巴西33家醫院的患者,平均年齡64歲。結果顯示HFNO組的發生率為39%,NIV組為38%,整體上HFNO不劣於NIV,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HFNO的效果較差,導致研究提前終止。雖然兩種療法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相似,但作者建議針對特定病人群體進行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