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比較了超音波引導的臂叢神經阻滯(BPB)與局部麻醉(LA)在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治療動靜脈瘻管(AVF)患者的效果與安全性。研究涵蓋218名患者,結果顯示BPB組的疼痛程度顯著較低(2.4對5.1),且12個月的主要通暢率較高(58.3%對40.0%)。BPB還有較低的血栓形成率(10.0%對28.3%),並被認為是減少術中疼痛的獨立因素。總體而言,BPB在減輕疼痛和改善PTA長期結果方面優於LA。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液透析患者在血管成形術後,動靜脈瘻管狹窄的超聲波特徵及其對術後原始通暢度的影響。根據超聲波特徵將病變分類,並分析影響通暢度的因素。研究發現,血管鈣化是導致通暢率降低的重要風險因素。超聲波特徵,特別是鈣化,被證實會影響動靜脈瘻管在介入後的通暢度。 PubMed DOI

比較紫杉醇包覆球囊(PCB)和普通球囊(CB)在治療血管通路功能失敗的病人時的效果,結果顯示兩者在短期通暢效益上沒有顯著差異,並無重大併發症。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超聲引導下的血管成形術對ESRD患者的VVRS有效。靠近靜脈吻合點的VVRS患者效果較佳,通暢率隨時間下降。透析時間和VVRS類型影響通暢率。總結來說,ESRD患者接受PTA處理特定VVRS部位的長期效果令人滿意。 PubMed DOI

研究結果顯示,將超聲引導的銳利針技術與PTA結合治療AVF出流口狹窄問題,對閉塞性瘻管靜脈患者效果顯著。手術成功率高,並在手術後3、6和12個月維持通暢。這種技術對於重症情況下重建出流道是有效且安全的。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無接觸技術與傳統技術在腎衰竭患者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創建上的效果。179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無接觸技術的成熟率為93%,主要功能通暢率為72%,均高於傳統技術的89%和62%。年齡超過55歲、女性及靜脈直徑小於1.8毫米的患者,AVF失敗風險較高。特別是對於靜脈較小的患者,無接觸技術的成熟率和通暢率也顯示出明顯優勢。總體來看,無接觸技術提供了更佳的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 WavelinQ™ EndoAVF 系統在血液透析病人中創建內血管動靜脈瘻管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於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在一所大學醫院進行,納入20名病人。結果顯示技術成功率達100%,75%的瘻管生理適用,66%成功穿刺。6個月的主要通暢率為65%,12個月為50%。研究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年再介入率僅0.33次。總體而言,WavelinQ 4-F EndoAVF 系統被認為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動靜脈瘻管創建方法。 PubMed DOI

動靜脈通路階段(AVAS)分類系統用來評估患者上肢血管適合性,分為三類:AVAS1(適合自體瘻管)、AVAS2(適合人工移植物)和AVAS3(不適合傳統VA)。一項國際研究在8個國家進行,招募1034名患者,結果顯示935名患者接受了VA創建。AVAS1佔91.2%,AVAS2佔7.2%,AVAS3僅1.6%。AVAS在預測創建通路的準確率為79%,而臨床醫生僅62.1%。遵循AVAS建議可顯著降低早期失敗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一種新型細胞不可滲透內支架(CIE)在治療血液透析病人動靜脈瘻管(AVF)狹窄的效果,並與標準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比較。研究涵蓋245名病人,結果顯示CIE組的六個月主要通暢率(TLPP)為89.6%,顯著高於PTA的62.3%。通路主要通暢率(ACPP)也較高,分別為72.2%對57.0%。安全事件方面,兩組差異不大。總結來說,CIE在維持通暢性上優於PTA,且不增加安全風險。 PubMed DOI

本研究旨在找出影響晚期腎病患者放射性頭靜脈瘻管功能性通暢性的指標。研究期間為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共納入182名患者,記錄術前各種因素。瘻管功能每六個月評估一次,直到2023年3月。結果顯示,肘部附近的橈動脈峰收縮速率若≤59 cm/s,兩年內的通暢率較高(78.4%對57.5%)。多變量分析中,峰收縮速率是顯著預測因子。結論是術前評估橈動脈的峰收縮速率可幫助識別高風險患者,改善瘻管建立的選擇。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超音波引導的選擇性神經阻滯(SNB)在功能不良的動靜脈瘻管(AVF)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中的麻醉效果。研究於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進行,246名患者隨機分為SNB組和局部麻醉(LA)組。結果顯示,SNB組的疼痛評分顯著較低,且滿意度較高,雖有少數患者出現暫時性運動麻痺,但均在60分鐘內恢復。總體而言,SNB在AVF治療中提供了更佳的麻醉效果與患者滿意度。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