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腸道在消化、營養吸收和免疫調節中非常重要,但不良飲食、壓力和感染可能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平衡,導致發炎。本系統性回顧探討植物來源的精油對動物腸道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像butyrolactone-I、carvacrol和eugenol等精油成分能透過調節發炎信號,減少腸道發炎,並改善葡萄糖代謝及降低氧化壓力。這些植物化學物質顯示出潛力,但仍需更多臨床研究來了解其對人類腸道健康的益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腸腦軸是大腦與腸道之間的雙向溝通系統,對情緒影響深遠。腸道中的膽汁酸(BAs)由肝臟合成,對脂質代謝和荷爾蒙分泌至關重要。研究顯示,膽汁酸水平變化與憂鬱症和焦慮症有關。臨床研究指出膽汁酸濃度與心理疾病相關,動物實驗則顯示缺乏膽汁酸受體可能導致行為異常。這篇綜述將總結相關證據,並強調未來研究對增強神經行為治療的重要性。 PubMed DOI

腸胃道疾病,特別是炎症性腸病(IBD),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病,正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IBD在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上升,而在已開發國家則下降,影響各年齡層。近期研究聚焦於新治療方法,特別是胰島素信號通路在腸道炎症中的角色。了解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及TL1A與腸道微生物群及炎症的關聯,可能為IBD及其他腸道疾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此篇綜述整合相關研究,為未來治療腸道疾病鋪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大麻二酚(CBD)和合成大麻素HU308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潛力。研究使用右旋糖酐鈉硫酸鹽誘導小鼠結腸炎,結果顯示高劑量CBD(60 mg/kg)能顯著緩解症狀,並正常化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水平。相對地,HU308在較低劑量(2.5 mg/kg)下也有效,且無毒性。兩者均改善疾病活動指數(DAI)和炎症指標,HU308因劑量較低而顯示更強的治療潛力,降低副作用風險。 PubMed DOI

肥胖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受到遺傳、環境和腸道微生物群等多種因素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對腸道健康至關重要,能調節新陳代謝和能量平衡。微生物失調可能導致食慾增加和代謝問題,進而促進肥胖。研究顯示,兒童肥胖與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有關,特別是促發炎細菌的增加。調整腸道微生物群的治療方法包括益生菌、飲食改變和增加運動等,但仍需更多研究來優化這些方案。 PubMed DOI

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進多肽(GIP)和類胰高血糖素肽1(GLP-1)是腸道荷爾蒙,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近期研究發現,GIP在腸道炎症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5-氟尿嘧啶(5FU)誘導的腸道炎症中。研究顯示,GIP能減少炎症,而缺乏GIP受體會加重炎症。即使在GIP信號缺失的情況下,骨髓中表達GIP受體的細胞仍能減輕炎症。這些結果顯示,針對GIP受體的治療可能對腸道炎症有益,對於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也有潛在影響。 PubMed DOI

最近的研究指出,特定腸道細菌與心血管疾病(CVD)之間有關聯,調整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於預防或治療CVD。本系統性回顧分析了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的隨機臨床試驗,發現生活方式改變和益生菌對心血管風險有正面影響。特別是地中海飲食、高纖維飲食等在降低CVD風險方面顯示潛力。雖然有些藥物如empagliflozin也有益,但因研究樣本小、干預時間短,結果仍需進一步確認。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低劑量四氫大麻酚(THC)與大麻二酚(CBD)或ZCZ011的聯合使用對小鼠結腸炎的影響。結果顯示,雖然單獨使用低劑量THC效果不佳,但與CBD或ZCZ011的組合能顯著改善結腸炎指標,恢復結腸完整性,並調整GLP-1水平。這提供了一種新穎且安全的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策略,顯示出協同效果的潛力。 PubMed DOI

腸道微生物群是人體內重要的生態系統,對生理功能影響深遠。這篇綜述探討腸道微生物群如何與腸內分泌細胞(EECs)互動,儘管EECs在腸道細胞中比例不高,但在腸腦溝通、能量代謝及飽足感等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可影響EEC的功能及荷爾蒙釋放,並且與代謝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有密切關聯,為未來的治療方法提供新方向。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兩種腸道細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和Bacteroides fragilis對小鼠腸道細胞系中飽足感荷爾蒙的影響。主要發現包括:B. fragilis顯著提升PYY的表達,B. thetaiotaomicron的無細胞上清液(CFS)則增加GLP-1的水平。兩種細菌的非活性形式也能提高GCG和GLP-1濃度。研究建議這些細菌及其衍生物可能成為調節飽足感的潛在益生菌,未來需進一步探討其機制及治療用途。 PubMed DOI

最近的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群在調節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及其外泌體(EVs)。研究發現,這些外泌體能顯著提升STC-1細胞系中GLP-1和PYY基因的表達,並降低CB-1、CB-2和FAAH基因的表達。此外,外泌體還增強了TLR-2的表達,減少TLR-4的表達,並降低炎症性細胞激素TNF-α和IL-6,同時提高IL-10的水平。這些結果顯示,A. muciniphila及其外泌體可能成為管理肥胖和腸道炎症的潛在治療目標。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