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多囊腎病,通常在成年期出現,影響多個系統。這種病的特徵是腎小管受損,與PKD1或PKD2基因突變有關。由於ADPKD的進展不一,研究者尋找能預測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記。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輸蛋白(NGAL)被認為是潛在的生物標記,因為它在腎損傷時會上升,並可能調節細胞生長。研究顯示,NGAL的上調能抑制腎小管細胞增殖,減少囊腫生長。本綜述將探討ADPKD與NGAL的關係及其治療潛力。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腎臟疾病盛行率上升,LRG1基因可能與此有關。研究發現LRG1在糖尿病腎病變等疾病中上升,可能對腎臟有害。進一步研究LRG1對腎臟疾病的影響,或許能找到新治療方法。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ADPKD患者中,特定微小核糖核酸h-miR-17-5p表達較高,可能與腎功能下降和纖維化有關。這暗示它可能成為辨識高風險ADPKD患者、進行醫學干預的生物標誌物。 PubMed DOI

多囊腎病(PKD)有兩種主要形式:常染色體顯性(ADPKD)和常染色體隱性(ARPKD),都是成人和兒童腎病的重要遺傳原因。ADPKD 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病,影響約每百萬人中329人,並佔終末期慢性腎病的5-15%。主要由PKD1和PKD2基因突變引起,PKD1突變佔85%。近期研究指出,ADPKD可能與代謝缺陷有關。本綜述探討代謝、肥胖與ADPKD的關聯,並討論飲食和藥物可能的解決方案,強調代謝重編程療法如GLP-1類似物對ADPKD的潛在治療效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一種影響多種族群的慢性疾病,也是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症狀可輕可重,識別快速進展風險的患者對治療選擇至關重要。目前有多種預測工具,重點在腎體積、遺傳因素及早期高血壓等。最近研究強調控制50歲以下腎功能穩定患者的血壓,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於病情改善。Tolvaptan是唯一能改變病程的藥物,但副作用需注意。ADPKD社群對未來新療法持樂觀態度。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也是成人腎衰竭的主要原因。這篇文章探討了多種生物標記物在評估ADPKD進展及治療中的重要性,包括臨床、生物遺傳、分子及影像學標記。臨床標記如性別、PROPKD評分和體重指數與疾病嚴重度相關;基因分析可提升風險評估;影像學技術則改善了疾病評估。分子標記物可能成為治療目標,未來需發展反應性標記物以評估治療效果,進而支持個性化治療策略。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因Pkd1或Pkd2基因突變引起的,會導致腎囊腫和腎衰竭。研究發現,缺失Pkd1時,腎小管會擴大,顯示基底膜變化對囊腫發展很重要。RNA測序顯示17種金屬蛋白酶表達增加,特別是Adamts1。 為了探討Adamts1的角色,研究人員創建了不同基因敲除的小鼠。結果顯示,雙重缺失Adamts1和Pkd1的小鼠囊腫擴大較少,腎功能改善,存活率提高,顯示抑制Adamts1的上調能有效減緩囊腫生長並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導致腎衰竭的主要遺傳原因。本研究分析了261個ADPKD家庭的疾病進展及基因變異,特別是PKD1和非PKD1變異。結果顯示,75.8%的家庭有致病變異,其中74.2%為PKD1,23.2%為非PKD1。非PKD1家庭的病情較輕,腎功能下降較慢,但擁有ADPKD-NEK8變異的患者則進展較快。這顯示了不同基因變異對ADPKD病情嚴重程度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13種預後生物標記對自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患者腎臟疾病進展的預測效果,涉及596名患者,平均隨訪5年。主要發現顯示,患者的腎小管過濾率平均每年下降3.46 mL/min/1.73m²,超過一半的患者出現快速進展。特定生物標記如尿液白蛋白/肌酸酐等被證實是重要的預測因子,並能提升風險模型的預測準確性。研究建議將這些標記整合進風險分層工具,以提高ADPKD患者的預測精確性。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和隱性多囊腎病(ARPKD)是遺傳性疾病,主要特徵包括腎囊腫、高血壓及慢性腎病。雖然ADPKD通常在成人發病,ARPKD則多見於嬰兒或兒童,但兩者可在任何年齡出現。文章探討了這兩種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方法及臨床評估,並強調了護理上的關鍵轉變。雖然目前無法治癒PKD,但研究已發現潛在治療靶點,並在臨床試驗中探索,特別是針對成人的研究,未來也需關注兒童的相關研究。 PubMed DOI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ADPKD)是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會導致腎囊腫逐漸增長。在美國,ADPKD佔腎衰竭的5%到10%,每10,000人中約有9.3人受影響。通常在27到42歲之間被診斷,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變引起。大多數35歲以上患者會有肝囊腫,70%至80%會出現高血壓,9%至14%可能有顱內動脈瘤。管理策略包括控制血壓、限制鈉攝取和使用tolvaptan等藥物,以延緩腎功能下降。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