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針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腦部感染的診斷與管理挑戰,特別是高死亡率的情況。研究在巴西、印度和馬拉威的13家醫院進行,目的是提升懷疑急性腦部感染患者的診斷與早期治療。研究團隊設計了針對性的介入方案,包括診斷算法、工具包和人員培訓。結果顯示,介入後綜合診斷和微生物學診斷的比例顯著提升,且患者的治療時間和功能結果也有所改善。該方案將擴展至其他地點,並獲得WHO的支持。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評估了大型語言模型在虛構醫學案例中對腦膜炎指南的應用。結果顯示,不同模型在診斷和治療建議上存在差異,且常有誤導性資訊。GTP-4表現最佳,但使用者仍應注意模型的限制和差異。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提升模型對複雜醫學情境的準確性。 PubMed DOI

國家行動計畫提出對抗抗微生物藥物抗性(AMR)的策略,對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尤其重要。加強感染預防、提供飲水、衛生設施、衛生服務和兒童疫苗,可預防AMR相關死亡。這些措施可望到2030年減少約10%的死亡率,顯示現有干預措施對全球AMR問題有潛力,雖然仍需進一步研究和創新。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強調快速診斷測試(RDTs)在撒哈拉以南非洲5歲以下兒童發燒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因為瘧疾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來自35國的165份家庭調查後發現,增加RDT的分發能顯著提升血液檢測和抗瘧藥物的使用,並適度降低兒童死亡率。每增加一個RDT,血液檢測比例增3.5%,抗瘧藥物使用增1.5%。不過,抗生素使用顯著上升,顯示需更全面的管理策略。RDT在瘧疾高流行區的效果更明顯,顯示針對性干預可提高兒童生存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在重症中風病人中,預防發燒是否能改善急性血管性腦損傷後的功能。研究在7個國家的43個重症監護病房進行,招募686名病人,分為發燒預防組和標準護理組。結果顯示,發燒預防組的發燒負擔顯著低於標準組,但在3個月的功能恢復上,兩組並無顯著差異。此外,發燒預防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總結來說,雖然發燒預防有效,但未改善病人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熱帶地區診斷瘧疾和傷寒的挑戰,因為傳統方法在症狀重疊和藥物抗性上遇到困難。強調準確診斷的重要性以降低死亡率。雖然機器學習模型能提供準確預測,但缺乏透明度,讓醫療人員難以理解決策過程。研究採用可解釋的人工智慧技術,特別是LIME和大型語言模型(如GPT),來提升診斷的透明度。結果顯示隨機森林模型表現最佳,並提出整合這些技術的行動應用程式,雖然系統性能受限於數據質量和計算需求,但未來有潛力應用於其他醫療條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兩種不同的血紅素輸血閾值對急性腦損傷患者的影響,涵蓋22個國家的72個重症監護病房,共850名血紅素低於9 g/dL的患者。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寬鬆(低於9 g/dL)和限制性(低於7 g/dL)兩組。結果顯示,寬鬆策略組的不良神經學結果發生率為62.6%,而限制組為72.6%,顯示寬鬆策略有顯著優勢。此外,寬鬆組的腦缺血事件也較少。研究結果顯示,寬鬆輸血策略可能改善急性腦損傷患者的神經學結果。 PubMed DOI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重度憂鬱症患者常缺乏篩檢和治療機會。馬拉威的一項研究評估了一種綜合照護模式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涉及14個健康機構,實施階梯式照護,結合團體問題管理和抗憂鬱藥物治療。研究中,506名重度憂鬱症成人被篩檢,487人參加。結果顯示,綜合照護顯著減少憂鬱症狀並改善功能,顯示此方法能有效擴展心理健康服務。該試驗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並完成。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電子敗血症篩檢對沙烏地阿拉伯住院病人死亡率的影響。研究涵蓋五家醫院,共60,055名病人,結果顯示篩檢組的90天住院死亡率顯著較低(調整相對風險0.85)。篩檢組在警報後12小時內的血清乳酸檢測和靜脈輸液訂單比率較高,但也導致藍色代碼啟動和腎臟替代治療事件增加。總體而言,電子敗血症篩檢有效改善病人結果,顯示其在降低住院死亡率方面的潛力。該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4078594。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顯示非洲醫院中重症病患的嚴重情況,約12.5%的住院病人屬於重症,七天內死亡率高達20.7%。研究於2023年9月至12月在22個非洲國家的180家醫院進行,涵蓋近20,000名病人,主要是中年女性。發現大多數重症病人未在專門的重症單位接受治療,許多病人未獲得必要的緊急護理。這強調了非洲在重症護理資源和實踐上亟需改善,以提升病人結果並拯救生命。該研究獲得英國NIHR的支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數位遵從性技術(如智能藥盒和藥物標籤)對結核病患者治療結果的影響,涵蓋菲律賓、南非、坦尚尼亞和烏克蘭,共有25,606名參與者。結果顯示,介入組與標準護理組在不良治療結果上並無顯著差異,顯示這些技術未能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強調需進一步評估這些技術,並考慮經濟因素、患者偏好及其他重要結果,而不僅是治療成功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