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針對斑疹傷寒進行調查,特別是在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這是導致嚴重不明發燒的重要原因。研究涵蓋32,279名參與者,追蹤兩年,記錄6175次發燒事件,確認328例斑疹傷寒,發生率為每1000人年6.0例。71例需住院,29例為重症。無症狀感染的發生率高達每1000人年81.2事件,年齡較大和女性的發生率較高。IgG的血清流行率為42.8%,但先前的IgG陽性無法防止後續臨床疾病。這項研究顯示斑疹傷寒的負擔及無症狀感染的普遍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評估了一種雙價副傷寒A-傷寒結合疫苗(Sii-PTCV),並將其與一種傷寒結合疫苗(Typbar-TCV)在60名健康的印度成年人中進行比較。兩種疫苗都被發現是安全的,並且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相似。Sii-PTCV對傷寒和副傷寒抗原顯示出高免疫原性,暗示著它有潛力保護免受由鼠傷寒桿菌和A型副傷寒桿菌引起的腸熱。 PubMed DOI

研究探討印度北部醫院患者慢性腎臟病原因,發現1.2%為CKDu,多為男性,平均41歲,多為CKD第3、第4期,有些需透析,蛋白尿低於1克/天,腎臟活檢顯示CTIN。整體而言,這家醫院群體中CKDu負擔較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強調了篩檢腎臟移植候選人活躍感染的重要性,特別是來自流行區域的候選人。研究於2021年進行,涵蓋67名來自拉丁美洲、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的候選人,平均年齡48.9歲。主要發現包括62.7%需轉介至傳染病科,35.8%有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症,26.9%檢出強蟲病,34.3%有潛伏性結核。研究指出,雖然熱帶感染整體流行率低,但強蟲病和潛伏性結核需特別注意,及早檢測和治療對預防併發症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功能指標與南亞人群死亡率的關聯,發現這個族群在研究中較少被關注。分析了來自印度的9,797名參與者,結果顯示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率(UACR)和估計腎小球過濾率(eGFR)與死亡風險有關。UACR ≥ 30 mg/g的盛行率為6.6%,而eGFR < 60 ml/min/1.73 m²的比例為1.6%。研究建議對南亞人群進行篩檢和干預,以降低白蛋白尿的風險,進而減少死亡率。 PubMed DOI

疥瘡、床虱和人體虱是常見的寄生蟲感染,會引起癢感和皮疹。根據2021年數據,全球有約6.22億新疥瘡病例。疥瘡由疥蟲引起,主要透過長時間皮膚接觸傳播,治療可用百滅寧乳膏或口服伊維菌素。床虱以血液為食,會造成紅腫,通常與高居住密度有關,需進行害蟲管理。人體虱則生活在衣物上,預防和治療包括定期清洗衣物。準確診斷需詳細病史和檢查,並考慮社會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2023年1月至7月間,163名1至18歲的小兒腎病綜合症和慢性腎病(CKD)患者的SARS-CoV-2抗體情況。結果顯示,61.3%的兒童有抗體,整體中位滴度為37.1 BAU/mL,CKD患者的抗體滴度(76.7 BAU/mL)顯著高於腎病綜合症患者(27.1 BAU/mL)。類固醇敏感型患者的陽性率為60.7%,而類固醇抵抗型為43.5%。大多數兒童未接種疫苗,但仍有部分曾無症狀感染SARS-CoV-2。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循環微小RNA(miRNAs)在斑疹傷寒患者急性腎損傷(AKI)中的生物標記潛力。研究招募了40名斑疹傷寒患者(20名有AKI,20名無AKI)及20名健康志願者,進行微陣列分析比較血清miRNA表型。結果顯示,斑疹傷寒患者的某些miRNA水平高於健康個體,無AKI組中有120個上調和449個下調的miRNA,AKI組則有101個上調和468個下調的miRNA。14個miRNA在AKI組中顯示顯著變化,可能與腫瘤壞死因子α相關。研究認為這些miRNA可作為檢測AKI的替代標記。 PubMed DOI

DEGREE研究旨在探討原因不明的慢性腎病(CKDu)的流行率,分析了2007至2023年間來自14個國家的60,964名參與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印度Uddanam和尼加拉瓜西北部的農村男性,eGFR低於60 ml/min每1.73m²的流行率最高,達14%。流行率超過5%的主要集中在農村男性,部分地區如厄瓜多爾和Uddanam的農村女性,以及尼加拉瓜Leon的城市男性也有例外。中美洲和南亞以外的地區流行率通常低於2%。這項研究強調了特定地區的CKDu負擔,並暗示其他地區可能存在未被識別的病例。 PubMed DOI

在2013至2022年間,美國10個州的侵襲性A群鏈球菌(GAS)感染率顯著上升,報告21,312例病例,導致1,981人死亡。大多數病例出現在男性,65歲以上的年齡層風險最高,但18至64歲成人的增幅最明顯。美國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感染率較高,脆弱群體如無家可歸者和長期照護機構居民的感染率也上升。此外,對大環內酯類和克林黴素不敏感的GAS分離株增加,從2013年的12.7%上升至2022年的33.1%。這些結果顯示需要加強對GAS的預防和控制措施,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