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透析期間的低血壓(IDH)是指在血液透析時血壓突然下降,雖然通常可逆,但仍需關注。除了超濾速率和心臟功能外,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的影響,特別是與肝臟血液滯留有關的部分,值得深入探討。透析過程中,肝臟血管可能擴張,導致靜脈回流減少,心輸出量下降,進而增加肝臟血容量,可能促進IDH的發生。這篇綜述提出「肝循環阻塞」的概念,強調需進一步研究其臨床意義。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評估肢體缺血預處理(LIPC)對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結果顯示接受LIPC治療的患者在透析時有較高的平均動脈壓、較低的低血壓發生率和心臟標記物水平。總結指出,LIPC有助於降低低血壓發生率,可能減輕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臟損傷。 PubMed DOI

透析期間高血壓影響5%-15%患者,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有關。研究指出,過多體液是主因,但具體標記與高血壓關聯仍不清楚。研究發現,較低生物阻抗體積估計與高透析後血壓和高風險有關,顯示過多體液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了頻繁的透析期低血壓對血液透析(HD)患者臨床結果的影響。他們比較了兩種透析期低血壓的定義,發現頻繁發生透析期低血壓的患者有較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風險。有效管理頻繁的透析期低血壓對於改善HD患者的結果至關重要。 PubMed DOI

血液透析是治療腎衰竭的重要方法,但接受透析的病人面臨著明顯較高的心血管問題和死亡風險。治療過程中出現低血壓等併發症可能損害重要器官,導致長期損害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篇評論探討這些血管損傷背後的原因,並提出各種治療方法,以改善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的預後。 PubMed DOI

在需要進行間歇性血液透析的嚴重急性腎損傷患者中,透析期低血壓(IDH)是常見的,並與較高的死亡率和轉入加護病房的風險增加相關。年紀較大、高血壓、活躍的惡性腫瘤、肝硬化和低白蛋白水平等因素會增加IDH的風險。在這類患者中監測和早期干預IDH是至關重要的。 PubMed DOI

研究探討了接受血液透析的病人,在透析時是否會出現低血壓,對腦部和肝臟氧合的影響。他們發現有低血壓症狀的病人,肝臟氧合下降明顯,但腦部沒有明顯差異。監測透析期間肝臟氧合的變化,或許可以幫助預測低血壓症狀的發生。 PubMed DOI

血液透析時常見的併發症是血壓過低(IDH),但預測它很困難。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心率變異性(HRV)測試可以有效預測IDH。研究對70名透析患者進行HRV測試,並在透析過程中監測IDH發作。他們開發了一個HRV-IDH指數,對於有反覆IDH的患者預測效果尤為顯著。這項研究結果顯示,HRV測試可成為預測血液透析患者IDH的實用工具。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四種透析方式對慢性透析病患組織損傷的影響,透過細胞外囊泡(EVs)的釋放來評估。四十名病患被隨機分配至標準血液透析(S-HD)、冷透析(C-HD)、低容量血液透析濾過(LV-HDF)及高容量血液透析濾過(HV-HDF)。結果顯示,所有透析方式中,白血球和紅血球衍生的EVs均有增加,但LV-HDF和HV-HDF的血小板衍生EVs顯著較高。HV-HDF對心血管組織的損害似乎較小,然而EV釋放與低血壓的關聯仍需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透析期間高血壓(IDH)是一種複雜的情況,通常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出現。最近一項研究在兩個透析中心進行,持續18個月,納入169名主要為男性的患者,平均年齡67.9歲。研究建立了三種IDH定義,盛行率分別為8.3%、27.2%和29.6%。第二種定義與高血壓病史及某些藥物使用有關,而第三種則與冠狀動脈疾病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經歷高血壓的患者在隨訪期間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率並未顯著增加。未來研究需釐清不同定義與健康結果的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透過生物反應測量進行持續非侵入性血流動力學監測,以評估血容量並改善血液透析(HD)過程中的耐受性。研究對象為46名穩定的HD患者,結果顯示51.19%的參與者經歷低血壓(IDH),但與多項臨床參數並無顯著相關性。經歷IDH的患者,其指數化收縮容量(ISV)和心輸出量(ICO)較低,而指數化收縮容量變異(ISVV)和心率(HR)則較高。研究建議,非侵入性監測和前負荷評估可有效管理血容量狀態,預防HD患者IDH。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