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新開始透析的男性與女性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預後上的差異,特別是全因死亡率和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析1459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女性的全因死亡率和MACE風險顯著低於男性,但這一優勢在有主動脈鈣化(AC)的患者中消失。研究強調AC可能抵消女性的生存和心血管優勢,提醒我們在這群患者中重視AC的影響。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慢性腎臟疾病(CKD)在男性進展比女性快,但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尚不明確。一項義大利研究比較了40家腎臟科診所的男女CKD患者,發現女性血壓稍高、腎功能差、尿液蛋白少。女性心血管疾病、左心室肥厚、吸菸率較低,且心血管事件風險較男性低。但隨著血壓升高,這優勢減少,顯示管理高血壓對女性CKD患者至關重要。 PubMed DOI

最新研究指出,根據腎功能水平,慢性腎臟疾病(CKD)在男女性中的併發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研究涵蓋1999至2018年的數據,共有49,558名成年參與者,其eGFR水平介於15至150 ml/min per 1.73m²。結果顯示,男女性在發展CKD相關併發症和死亡風險的閾值上有差異。男性較早出現貧血和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而女性的貧血惡化速度較快。此外,男性心血管死亡風險也較高,風險出現的eGFR水平比女性高。 PubMed DOI

性別在心臟病和腎臟病中很重要。女性容易得慢性腎臟病,但心臟病風險較低。不過女性接受腎臟治療時比男性受影響嚴重。歐洲女性接受透析或腎臟移植的壽命較短,荷爾蒙、遺傳、社會和文化因素都有影響。需要更多研究關注性別在臨床試驗中的影響,以改善病人照護和結果。 PubMed DOI

研究探討慢性腎臟疾病對男女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特別是動脈粥樣性和非動脈粥樣性心血管疾病。研究發現女性患ACVD風險較低,但隨著腎臟疾病惡化,差異減少。N-ACVD風險在男女間相似,且與腎功能密切相關。研究強調CKD對男女CVD風險差異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男性與女性在慢性腎臟病(CKD)進展上的差異,特別是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的影響。分析了來自英國威爾斯超過110萬名成人的數據,發現: - 73歲前兩性eGFR下降趨勢相似,但73歲後男性下降較快,尤其是有心臟衰竭或吸煙的男性。 - 社會經濟剝奪對73歲以上女性的eGFR影響顯著,而心血管因素對男性更關鍵。 - 年長女性發展重度腎衰竭的可能性低於男性。 研究強調CKD臨床管理需考慮性別差異及社會經濟因素,並建議進一步研究其他風險因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性別對同時患有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及慢性腎病(CKD)或末期腎病(ESRD)患者的影響。分析2012至2020年的全國住院病人樣本,發現CKD患者中,女性住院死亡率為16.7%,高於男性的12.7%。而在ESRD患者中,男女住院死亡率無顯著差異,但女性接受冠狀動脈旁路手術和機械循環支持的機會較少。研究建議需進一步探討這些差異的原因。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性別與急性腎損傷(AKI)在不同年齡層的發生率,強調性激素對腎臟健康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32,667名住院病人的數據,發現22.9%的住院病人經歷AKI。結果顯示,男性在所有年齡層的AKI風險較高,特別是16至55歲的男性風險更明顯(OR為1.7)。此外,接受雌激素治療的絕經後女性發展AKI的機率較低,顯示女性性激素可能有保護作用。這些結果強調了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以了解其對腎病治療的影響。 PubMed DOI

這篇論文探討冠狀動脈鈣化(CAC)與慢性腎病(CKD)患者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聯,並強調其對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影響。研究針對425名非透析CKD患者,發現CAC是MACE和心血管死亡的重要預測因子,特別是當CAC評分超過300時,調整後的危險比為1.71。此外,低維生素D3或α-Klotho水平及高炎症和骨代謝標記會加劇風險。研究建議針對慢性炎症和礦物質代謝失調進行治療,以改善CKD患者的預後。 PubMed DOI

一項研究探討慢性透析患者中血管鈣化與鹼性磷酸酶水平的關聯,並分析其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研究涵蓋376名患者,根據主動脈弓鈣化分數和鹼性磷酸酶水平進行分類。結果顯示,中度至重度鈣化及高鹼性磷酸酶的患者,在三年內面臨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風險。這強調了針對血管鈣化和鹼性磷酸酶水平進行干預的重要性,以降低慢性透析患者的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慢性腎臟病(CKD)患者在不同階段的性別分佈,分析了2017至2023年間866名轉診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59%為男性,41%為女性。女性患者年齡較大且合併症較少,但在腎小管過濾率(eGFR)的轉診水平上與男性相似。臨床試驗和透析開始時性別比例一致,女性的生存率顯著較高。研究指出,性別分佈的偏差可能在第一次轉診前出現,呼籲進一步研究以促進腎臟護理中的性別健康公平。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