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顯示,不同餐點對代謝和飢餓感的影響各異。研究發現,高升糖指數的餐點可能會增加飢餓感,導致後續攝取更多能量。然而,一項隨機試驗(NCT05804942)在健康成人中測試低、中、高升糖指數餐點時,主觀飢餓感並未如預期。雖然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符合預測,但低升糖指數餐點的能量攝取變化較小,且與體脂肪或代謝標記無關。這些結果對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的支持有限。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新陳代謝影響運動後食慾,可幫助控制過度進食、促進減重。碳水化合物和運動影響激素和代謝物,如胰高血糖素1和生長激素。醋酸和琥珀酸可能影響運動後食慾反應。未來需深入研究這些代謝物對食慾調控的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腸道分泌的激素如何影響在低碳水化合物(LC)和低脂肪(LF)飲食後成年人的食慾。儘管餐後激素水平有所不同,但對整體每日能量攝入的影響並不顯著,參與者在LC飲食後攝取的熱量更多。這表明,除了腸道激素外,其他因素可能在短期飲食對食慾和體重調控的影響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禁食期間,超重或肥胖成年人飲用低碳高脂奶昔會增加β-羥基丁酮水平,而高碳低脂奶昔則會提高葡萄糖水平。兩者在25小時時有不同影響,但到了38小時則無明顯差異。結果顯示,低碳高脂奶昔可能在代謝上有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富含β-葡聚醣的燕麥麵包對健康成人的胃排空和進餐後血糖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全麥麵包相比,燕麥麵包增加了胃排空的半衰期和滯留期,進而降低了進餐後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反應。這項研究指出,燕麥麵包較慢的胃排空速度可能有助於降低進餐後血糖水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不同飲食的宏量營養素如何影響食慾荷爾蒙及餐後能量攝取。二十位成年人參加了為期兩週的實驗,分別攝取低脂(LF)和低碳水化合物(LC)飲食。結果顯示,LC飲食後的食慾調節荷爾蒙如GLP-1、GIP和PYY水準較高,而飢餓素和瘦素則較低。儘管荷爾蒙變化,參與者在LC早餐後的午餐和晚餐攝取的卡路里卻更多,總能量攝取高於LF飲食。這顯示短期內,腸道荷爾蒙並不直接影響自由進食的食量。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熱量飲食中,用全穀黑麥取代精製小麥對超重和肥胖者的代謝影響。29名參與者進行了三天的試驗,結果顯示: - 黑麥午餐後,GIP降低31%;晚餐後,胃餓素降低29%。 - 整天GLP-1降低61%,GIP降低40%,葡萄糖水平降低30%,血糖變異性減少。 - 黑麥飲食提升了糖蛋白N-乙醯化A的水平。 雖然腸道激素整體無顯著差異,但黑麥飲食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建議進一步研究其對代謝健康的影響。該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早餐中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組成如何影響健康男性體內前胰高血糖素衍生肽(PGDPs)的分泌。十名正常體重男性參加了隨機雙盲試驗,攝取高蛋白或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結果顯示,雖然兩餐的血糖和胰島素反應相似,但蛋白質攝取顯著提高了前胰高血糖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水平,而碳水化合物則使GIP上升。這些發現顯示不同的宏量營養素對PGDP的分泌有不同影響,未來可進一步研究其在能量平衡中的角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不同運動後,葡萄糖和胰島素在食慾調節中的角色。十二名參與者進行了無運動、持續中等強度訓練(MICT)和短時間衝刺間歇訓練(SIT)三個階段。結果顯示,運動後血漿葡萄糖水平提高,但運動類型間無顯著差異。SIT對食慾刺激荷爾蒙的抑制效果優於MICT,而GLP-1在MICT後上升明顯。整體來看,葡萄糖和胰島素在抑制食慾中似乎不重要,胃餓素和GLP-1的變化更具關聯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新穀物品種3 G米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影響。共招募40名參與者,分為肥胖者和T2D患者,食用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餐點,來自3 G米或傳統白米。 結果顯示,肥胖者在食用3 G米後90分鐘和120分鐘的血糖水平顯著低於白米,但胰島素水平較高,腸胃激素GLP-1也上升,顯示正面反應。對T2D患者而言,食用3 G米在120分鐘時血糖輕微下降,其他參數無顯著變化。整體來看,3 G米可能有助於改善肥胖者的餐後血糖控制及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顯示其作為血糖管理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指出,年長、久坐又過重的人,在24小時斷食前先吃低碳水高脂肪的餐,比吃高碳水低脂肪的餐更快進入酮症(12小時內),胰島素較低,血糖也較穩定。對這族群來說,斷食前選低碳水餐點,可能有助血糖控制,提升斷食效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