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冠狀動脈鈣化(CAC)評分與主要預防策略結合對有早發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的中等風險患者斑塊進展的影響。研究在2013至2020年間於澳洲進行,參與者年齡介於40至70歲,且無症狀。結果顯示,接受CAC評分指導的組別在膽固醇水平及斑塊進展速度上均優於常規護理組,顯示CAC評分結合預防策略能有效減緩斑塊進展,對中等風險患者的預防護理有重要意義。研究登記編號為ACTRN12614001294640。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CCTA可用於檢查胸痛並指導冠狀動脈疾病治療,但許多胸痛患者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治療方針不確定。ORFAN研究發現,CCTA中的FAI得分可獨立預測心臟死亡率和MACE,並評估AI心臟風險預測算法,顯示潛力。FAI得分和AI模型可提高風險預測準確性,尤其對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研究納入236名在2019至2022年間接受過至少兩次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CCTA)的T2DM患者。結果顯示,經過約14.6個月的SGLT2i治療後,整體及非鈣化斑塊的體積和動脈粥樣硬化體積顯著減少,且這些效果在調整心血管風險因素後仍然一致。總結來說,SGLT2i對T2DM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顯著的逆轉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冠狀動脈鈣化(CAC)進展對慢性腎病(CKD)成人心血管疾病(CVD)、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研究分析了1,310名參與者,發現32.5%無基線CAC的參與者出現新發CAC,35.3%有基線CAC的參與者顯示進展。結果顯示,新發CAC與CVD風險增加2.42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82倍;進展性CAC則與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73倍有關。研究強調CAC進展在CKD患者中與心血管風險的關聯,但也指出了一些限制因素。 PubMed DOI

Tirzepatide 是一種新型的雙重 GIP/GLP-1 受體激動劑,已獲准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 (T2DM)。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研究,評估其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的影響,使用多探頭電腦斷層血管造影 (MDCTA)。這是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參與者年齡在 40 至 80 歲之間,且有一定程度的冠狀血管狹窄。研究將探討 tirzepatide 的心血管益處,並希望揭示 T2DM 治療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接受透析前的韓國慢性腎病(CKD)成年人中,他汀類藥物與冠狀動脈鈣化(CAC)進展的關係。研究分析了1,177名參與者的資料,發現38%使用他汀,四年後52%顯示CAC進展,其中他汀使用者的進展率為58.3%,非使用者為41.7%。他汀使用者的CAC進展比值比為1.78,顯示出顯著關聯。研究結論指出,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CAC進展獨立相關,建議需進一步研究其意涵。 PubMed DOI

最佳藥物治療(OMT)被視為管理慢性冠狀動脈綜合症(CCS)的重要方法,提供非侵入性選擇。案例中,一名38歲男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接受全面OMT治療,4個月內HbA1c降至6.3%。經過8個月,冠狀動脈斑塊負擔減少,血流改善,顯示OMT的療效可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相媲美。後續檢查對治療決策至關重要,若斑塊穩定可持續OMT,否則需加強治療或考慮PCI。 PubMed DOI

這篇論文探討冠狀動脈鈣化(CAC)與慢性腎病(CKD)患者心血管風險之間的關聯,並強調其對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心血管死亡率的影響。研究針對425名非透析CKD患者,發現CAC是MACE和心血管死亡的重要預測因子,特別是當CAC評分超過300時,調整後的危險比為1.71。此外,低維生素D3或α-Klotho水平及高炎症和骨代謝標記會加劇風險。研究建議針對慢性炎症和礦物質代謝失調進行治療,以改善CKD患者的預後。 PubMed DOI

使用semaglutide減重面臨藥物供應和成本挑戰,需找出最能受益的個體。一項針對3,129名無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參與者進行的研究,分析了冠狀動脈鈣化(CAC)評分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臟衰竭(HF)、慢性腎病(CKD)及全因死亡率的關聯。結果顯示,CAC分數300以上的個體,MACE風險增加2.2倍,HF增加2.8倍,CKD增加1.6倍,全因死亡率增加1.4倍。測量CAC可幫助更有效地分配semaglutide,確保資源用於最有可能受益的患者。 PubMed DOI

SCOT-HEART 試驗探討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 (CCTA) 對穩定性胸痛患者的長期影響。研究在蘇格蘭的 12 家心臟科診所進行,納入 4,146 名懷疑有穩定性心絞痛的患者,隨機分為接受 CCTA 加標準護理或僅標準護理的兩組。經過 10 年隨訪,結果顯示 CCTA 組的冠心病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發生率較低,且預防性治療處方率較高,顯示對心血管風險管理更有效。總體而言,CCTA 指導的管理能改善穩定性胸痛患者的長期結果。 PubMed DOI

冠狀動脈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由脂質堆積和炎症引起,對心血管疾病影響深遠。傳統治療著重於降低脂質,但新療法則專注於改變斑塊組成,以提高穩定性。2025年1月的文獻回顧探討了目前及新興的療法,包括PCSK9抑制劑、秋水仙鹼等,這些藥物能有效減少斑塊體積和脆弱性。影像技術和生物標記的進步有助於監測斑塊變化,未來可能會採用個性化方法,結合人工智慧和生物標記,進一步改善病人結果。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