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新穀物品種3 G米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影響。共招募40名參與者,分為肥胖者和T2D患者,食用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餐點,來自3 G米或傳統白米。 結果顯示,肥胖者在食用3 G米後90分鐘和120分鐘的血糖水平顯著低於白米,但胰島素水平較高,腸胃激素GLP-1也上升,顯示正面反應。對T2D患者而言,食用3 G米在120分鐘時血糖輕微下降,其他參數無顯著變化。整體來看,3 G米可能有助於改善肥胖者的餐後血糖控制及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顯示其作為血糖管理的潛力。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砂勞越沙谷抗性澱粉(RS)類型RS2和RS4對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果。結果顯示RS2顯著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和GLP-1水平,並可能抑制參與葡萄糖調節的酶。組織病理學結果表明攝取RS可能減少胰臟、肝臟和腎臟組織的細胞退化。RS2展現出更大的潛力來管理2型糖尿病。 PubMed DOI

泰國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以米為基礎的糖尿病醫療食品,目的是降低糖尿病特定配方的成本。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食品對於糖尿病前期或早期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有正面影響,降低血糖和胰島素反應,並具有類似效果。這種食品耐受性良好,對於管理高風險患者的餐後高血糖可能有潛在益處。 PubMed DOI

穀物食品中的膳食纖維和直鏈澱粉有助於控制血糖,對2型糖尿病患者有益。研究比較了大麥和小麥麵包對血糖的影響,結果顯示含50%高直鏈澱粉的大麥麵包明顯降低血糖,且含75%無皮大麥粉的麵包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大麥麵包還能減少胰島素反應,對T2D患者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富含β-葡聚醣的燕麥麵包對健康成人的胃排空和進餐後血糖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全麥麵包相比,燕麥麵包增加了胃排空的半衰期和滯留期,進而降低了進餐後的葡萄糖和胰島素反應。這項研究指出,燕麥麵包較慢的胃排空速度可能有助於降低進餐後血糖水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不同稻米品種的血糖指數(GI),特別是糯米(麻糬米)和非糯米(うるち米)的比較。結果顯示,Anekomochi這種糯米在餐後的血糖反應最低,因為它顯著促進了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分泌,並減少了胰島素的釋放。當GLP-1受體信號被抑制或迷走神經受損時,這些效果會消失。研究指出,Anekomochi透過GLP-1的釋放和迷走神經的作用,幫助降低餐後血糖反應。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低熱量飲食中,用全穀黑麥取代精製小麥對超重和肥胖者的代謝影響。29名參與者進行了三天的試驗,結果顯示: - 黑麥午餐後,GIP降低31%;晚餐後,胃餓素降低29%。 - 整天GLP-1降低61%,GIP降低40%,葡萄糖水平降低30%,血糖變異性減少。 - 黑麥飲食提升了糖蛋白N-乙醯化A的水平。 雖然腸道激素整體無顯著差異,但黑麥飲食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建議進一步研究其對代謝健康的影響。該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對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體重指數(BMI)和血糖的影響,使用差異中的差異(DID)方法,涵蓋了1,000名患者。結果顯示,GLP-1RA在24個月內使BMI顯著降低約1.02 kg/m²,並顯著降低空腹血漿葡萄糖21.34 mg/dL及糖化血紅蛋白0.58%。因此,對於對二甲雙胍反應不佳的肥胖T2DM患者,GLP-1RA可能是更好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小麥澱粉-藍莓多酚複合物(WS-LCBP)對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影響。透過高水壓製作的WS-LCBP,抗性澱粉含量從7.65%提升至49.66%,形成特定晶體結構,抑制澱粉轉化為葡萄糖,降低餐後血糖。胃內給藥後,胰島素抵抗減少35.3%,而單獨使用藍莓多酚僅減少8.3%。WS-LCBP還激活肝臟信號通路,進一步改善胰島素抵抗,並提升短鏈脂肪酸濃度,優化腸道菌群。總體來看,WS-LCBP在調節血糖方面效果顯著,顯示其作為功能性食品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大營養素攝取順序對健康日本成年人餐後血糖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持續血糖監測,測試了傳統日本定食和牛肉飯的進食方式。參與者分別先吃非米飯食物再吃米飯、一起吃,或是先吃米飯再吃非米飯。結果顯示,先吃非米飯再吃米飯的方式,餐後血糖明顯較低,顯示「碳水化合物最後」的進食策略對血糖管理和預防糖尿病有幫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發現,飯前先吃豆腐、雞肉或豆腐加雞肉,都能有效降低飯後血糖,其中豆腐效果最好。豆腐和豆腐加雞肉也能明顯提升有益腸道荷爾蒙(GLP-1、GIP),但三酸甘油酯也會上升。總結來說,飯前先吃豆腐或豆腐加雞肉,有助於穩定血糖、促進腸道健康,對健康成人有正面幫助。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