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慢性腎病(CKD)2至4期患者的腎功能與骨礦密度(BMD)下降速率的關聯。研究採用前瞻性隊列方式,涵蓋1006名參與者,時間從2011年到2016年,透過雙能X光吸收法測量BMD。結果顯示,CKD期數越高,髖部BMD下降越快,且男性與女性之間有顯著差異。此外,研究還發現兩種eGFR變化趨勢:穩定組與快速下降組,後者BMD下降幅度更大。總體而言,CKD進展及腎功能快速下降與非透析CKD患者的BMD損失有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慢性腎臟病(CKD)在患者中相當普遍,對健康影響深遠,可能縮短壽命並降低生活品質。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與鈣和磷的代謝失衡有關,常因腎性骨病而加重。這促使「慢性腎臟病的礦物質和骨骼疾病」的概念出現,強調骨病如何引發血管鈣化,增加心血管風險。小兒腎臟科醫生在處理CKD的骨病時,面臨特有挑戰,特別是對兒童的生長和骨骼發展影響。本文將探討CKD與心血管及骨疾病的關聯,特別針對小兒患者的問題。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疾病(CKD)是全球重要議題,及早辨識高風險CKD患者對干預至關重要。丹麥研究指出CKD G3期患者3年內快速進展風險為14.6%,受尿白蛋白、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影響。強調對CKD G3期患者積極干預,並利用簡單標記辨識高風險個體。 PubMed DOI

研究發現,CKD患者降低蛋白攝取量有助於保護腎臟,並不會對骨骼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一般人則需注意蛋白攝取量,避免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進行12個月運動訓練有助於改善身體表現,尤其平衡訓練對骨密度影響較佳。結果顯示平衡訓練和耐力訓練互補,比力量訓練更有助於保持和提升骨密度。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礦物質骨骼疾患(CKD-MBD)會影響鈣、磷、甲狀旁腺激素和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23的代謝,導致骨骼和血管問題。腎臟科醫師在處理CKD-MBD時扮演關鍵角色。一項針對義大利腎臟科醫師的調查指出,臨床實務中對骨生物標記的使用和指南遵循存在差異,顯示需要改善標準化和指南實施。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未進行透析)體內瘦軟組織減少與骨密度下降有關。初期骨密度較低者瘦組織較少、脂肪較多。女性體組成變化更明顯。保持瘦軟組織或許可保護患者免受骨密度損失。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男性骨質疏鬆風險因素是年紀大和缺乏維生素D,女性則是年紀大、體重過輕、骨鹼性磷酸酶高和CKD嚴重。不同CKD階段有不同風險因素,並開發了性別與CKD階段的風險預測模型,可快速篩選高風險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透析病人在2.5年內髖骨微結構及骨強度的變化進行調查,特別關注慢性腎病-礦物質與骨骼疾病(CKD-MBD)的影響。分析276名病人的數據後,發現多項骨骼健康指標顯著下降,包括骨礦物質密度和皮質厚度。雖然血清鈣和磷與這些變化無顯著關聯,但血清鹼性磷酸酶和完整副甲狀腺激素(i-PTH)水平則與骨骼健康指標呈負相關。研究顯示,升高的PTH水平與髖骨微結構惡化有關,因此有效管理PTH對維持透析病人的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尿肌酐(UCr)估算的肌肉量與韓國慢性腎病(CKD)患者骨密度的關係。研究分析了1,872名參與者的資料,發現較低的UCr水平與骨密度降低及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有關。隨著UCr水平上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下降,顯示肌肉量對CKD患者的骨密度有保護作用。結論指出,低UCr與透析前CKD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顯著相關,建議進一步研究肌肉量對這群人的骨骼健康影響。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礦物質骨骼疾病(CKD-MBD)是一種在腎功能受損者中常見的複雜狀況,影響礦物質代謝、骨骼及心血管健康,並可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和死亡率上升。雖然隨著腎功能惡化,CKD-MBD的實驗室變化會增加,但其背後的機制仍不明朗。這篇綜述旨在深入探討CKD-MBD,分析基因和環境對其臨床表現的影響,並希望能為CK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