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蛋白質S缺乏與靜脈血栓栓塞(VTE)風險的關聯,利用英國生物銀行和美國NIH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罕見的PROS1基因變異與VTE風險顯著相關,攜帶者的蛋白質S水平僅為正常的48%。此外,較常見的錯義變異也與VTE風險輕微增加有關。研究確認低蛋白質S水平與VTE及周邊動脈疾病有關,並指出獲得性因素可能是主要原因。總之,PROS1變異是VTE的重要風險因素,但其他因素也需考量。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在美國,有8%的黑人和具有瘧疾祖先的人患有鐮刀細胞特徵,可能導致腎臟問題。研究人員發現35種蛋白質與此特徵相關,涉及腎臟功能、紅血球生理和發炎。這些生物標誌物的蛋白質風險分數可能與鐮刀細胞特徵者的腎衰竭風險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旨在找出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COVID-19患者中,與蛋白尿相關的風險因素,並建立預測模型。研究分為兩個隊列:1,091名2022年8至11月住院的Omicron患者和306名2022年1至3月的患者。透過邏輯回歸分析,識別出七個顯著風險因素,包括合併症、血尿素氮、血清鈉、尿酸、C反應蛋白及疫苗劑量。預測模型在推導和驗證隊列中均顯示良好表現,AUC分別為0.8326和0.833,對臨床醫生預測蛋白尿風險具參考價值。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旨在建立一個基於蛋白質組學的風險評分,預測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慢性腎病患者的次級心血管事件。研究分析了1,067名慢性腎功能不全參與者的4,638種血漿蛋白,並開發了一個包含16種蛋白質的風險模型。這個模型在預測上超越了傳統臨床模型,年化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下面積(AUC)達0.77到0.80,顯示出更優越的預測能力,並揭示了與心臟重塑及血管疾病相關的生物機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腎病綜合症(NS)患者,探討rivaroxaban的藥物動力學及其在血栓預防中的有效性與安全性。141名每日服用10毫克rivaroxaban的患者中,C_max中位數為68.5 ng/mL,C_trough為4.4 ng/mL。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為12.8%,輕微出血事件則在14.2%的患者中出現。研究發現,白蛋白水平顯著影響藥物濃度,並與血栓及出血風險相關。建議根據血漿濃度及白蛋白水平調整劑量,以提升安全性與有效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X連鎖Alport症候群(AS)在男女中的表現型,使用Geisinger MyCode DiscovEHR的數據。分析了170,856名患者,發現29名半合子男性和55名雜合子女性攜帶COL4A5基因變異。最常見的變異為p.Gly624Asp,攜帶者有48人。非p.Gly624Asp變異的滲透率較高,男性94%、女性85%;而p.Gly624Asp的滲透率較低。腎衰竭在男性中最普遍,白蛋白尿篩檢率僅47%。研究顯示AS的表現型比以往認識的更為多樣,且基因型影響顯著。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腎靜脈血栓症(RVT)患者進行調查,分析了182名患者的臨床特徵、治療選擇及預測腎臟結果和死亡率的因子。結果顯示,腎病綜合症是RVT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惡性腫瘤及手術後情況。39.6%的患者腎功能惡化,29.7%發展為慢性腎病。主要預測因子包括腎病綜合症、低白蛋白和糖尿病。研究期間45.1%的患者去世,主要因敗血症。強調需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以降低腎功能惡化和死亡風險。 PubMed DOI

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和血栓症(VITT)是針對血小板因子4(PF4)的抗體,且不依賴肝素。研究報告五名患者出現慢性促凝疾病,抗凝治療無效,並伴隨血栓和間歇性血小板減少,與VITT類似抗體有關。這些患者的M蛋白水平較低,且抗體特徵與急性VITT病例不同,顯示出獨特的免疫機制。這表明僅依賴抗凝治療對於這些慢性狀況是不夠的,研究稱之為VITT類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此研究獲得加拿大健康研究院等機構支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中性粒細胞在原發性膜性腎病(PMN)患者發展靜脈血栓栓塞事件(VTE)中的角色。結果顯示,患有VTE的PMN患者中性粒細胞數量顯著高於無VTE患者,且與多種凝血因子正相關,成為VTE的獨立風險因素。此外,這些患者的循環游離DNA(cfDNA)水平也較高,特別是有VTE的患者。在大鼠模型中,靜脈狹窄導致cfDNA上升及血栓形成,且可透過NETosis抑制劑GSK484來抑制。研究建議中性粒細胞可能促進PMN患者的高凝狀態,提供潛在治療靶點。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問題,常導致死亡,與腎小球足細胞的損傷有關,進而引發蛋白尿。這不僅造成重要凝血蛋白質流失,還增加血栓風險。研究顯示,前凝血酶在腎臟損傷中扮演重要角色,降低其水平可減少足細胞損傷和蛋白尿,而提高則會惡化情況。這表明,調控前凝血酶水平可能成為保護足細胞及減少CKD蛋白尿的潛在治療策略。 PubMed DOI

這項回顧性研究探討了胎盤生長因子(PlGF)和可溶性fms樣酪氨酸激酶1(sFlt-1)在系統性硬化症(SSc)併發症——硬皮病腎危機(SRC)中的角色。研究分析了27名SRC患者的血清樣本,發現SRC患者的PlGF水平顯著高於其他組別,且PlGF超過24.5 pg/ml可有效診斷SRC,靈敏度67%、特異性95%。此外,PlGF水平較高也與長期透析風險增加有關。研究建議PlGF可作為識別SRC風險及評估透析需求的生物標記物。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