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建立了一個預測模型,旨在找出對2型糖尿病患者最有效的降糖療法,並使用常見的臨床數據。模型評估了五種藥物類別,並基於100,107次藥物啟動的九個臨床特徵進行開發。結果顯示,接受最佳療法的患者在12個月內的HbA1c水平顯著低於非最佳療法患者,且在5年內的血糖失控風險及心血管事件風險較低。這個模型的可行性高,能改善糖尿病管理及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旨在找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預測使用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後HbA1c降低的因素。結果顯示,年輕年齡是SGLT2抑制劑成功的重要預測因素,而糖尿病病程較短則與GLP1受體激動劑成功相關。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個人化患者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研究利用貝葉斯因果樹方法,開發個人化第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演算法。通過分析超過46,000名患者數據,預測個人對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的反應。發現治療反應變異性大,性別是主要影響因素,女性對GLP-1激動劑反應較佳。這種精準醫學方法可幫助改善第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選擇。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不同糖尿病治療對初次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影響。結果顯示,聯合治療比傳統方法對心腎健康有更好效果。這項真實世界研究強調早期多藥療法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linagliptin和vildagliptin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影響,使用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分析。共191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linagliptin在3到12個月內的HbA1c水平低於vildagliptin,但後者在減少幅度上稍微優於前者。預測因子包括LDL水平、尿酸和eGFR等。總體而言,linagliptin在降低HbA1c方面更有效,顯示個性化治療策略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過去三十年高心血管風險患者中2型糖尿病(T2DM)降糖治療的變化,涵蓋2158名接受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主要發現包括:治療複雜度增加,使用藥物數量從11種增至25種;SGLT2抑制劑成為最常用藥物,佔34%;HbA1c達標患者比例從51.9%提升至69.2%;新診斷T2DM患者比例下降;胰高血糖素樣肽模擬劑使用率仍低。整體顯示降糖藥物使用及T2DM管理有顯著進步。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旨在建立預測模型,找出哪些2型糖尿病(T2D)患者能從GLP-1藥物中獲益。研究分析了2003至2019年間7,856名患者的電子健康紀錄,並比較了四種模型,結果顯示邏輯回歸模型表現最佳,auROC達0.77。主要發現指出,治療前的HbA1C水平較高與GLP-1藥物反應較好有關,而使用某些藥物則反應較差。此外,40歲以下女性患者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時,HbA1C水平顯著降低。這強調了分析真實世界數據以改善T2D治療決策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系統性回顧評估了三類糖尿病藥物的效果與風險,包括GLP-1RAs、DPP4i和SGLT2i,分析了26項隨機試驗,涵蓋198,177名參與者,重點在2型糖尿病、心臟衰竭及慢性腎病成人的心血管和腎臟結果。 主要發現顯示,GLP-1RAs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但可能增加甲狀腺癌風險;SGLT2i對心臟衰竭住院和腎臟結果有益,但會增加生殖器感染風險;DPP4i則與某些精神疾病風險較低有關,但也可能增加神經病變和胰腺炎風險。這些結果強調根據患者特徵選擇降糖藥物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強調更新第二型糖尿病(T2D)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從傳統的血糖中心轉向更全面、以人為本的策略。主要更新包括:納入多元治療選擇,考量心血管風險及共病;修訂風險因素進展方程式;強調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的心腎代謝益處;比較傳統與新模型的預測結果,顯示全面方法能減少臨床事件;並強調現實世界的相關性。總之,全面的方法能更準確反映病人護理的複雜性,並符合當前的臨床指導方針。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70歲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新型降糖藥物的心血管效果,使用丹麥的全國登記資料。研究比較了GLP1-RAs、SGLT-2is和DPP-4is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衰住院的影響。結果顯示,GLP1-RAs和SGLT-2is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低於DPP-4is,特別是SGLT-2is在心衰方面的效果更佳。這些結果建議將這些藥物納入老年T2D患者的治療指導中。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對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時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激動劑推薦率的效果。結果顯示,實施CDSS後,這些藥物的推薦率從8.5%提升至22.7%,特別是心臟衰竭患者的推薦率更是從14.6%增至49.02%。這顯示CDSS能有效促進醫生對這些藥物的使用,未來可進一步研究其在其他病房的應用及對患者長期結果的影響。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