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持續性蛋白尿對ANCA相關腎小球腎炎(AAGN)患者的影響,分析高白蛋白尿(ACR >300 mg/g)與低或無白蛋白尿(ACR ≤300 mg/g)患者在治療後六個月的情況。研究納入218名經活檢確認的AAGN患者,結果顯示37%的患者在六個月時出現高白蛋白尿。高白蛋白尿組的患者特徵包括腎小球活動性強、年輕男性比例高等。五年隨訪中,這組患者的腎小球過濾率顯著較低,且進展為末期腎病的風險較高,顯示持續性白蛋白尿與較差的長期腎臟預後有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相關的血管炎患者常有腎臟受累,影響預後。末期腎臟疾病發展率高,存活率低,感染是主要死因。早期診斷重要,組織學評分系統可預測腎臟結果。透析後有患者恢復腎功能,腎移植效果良好。 PubMed DOI

蛋白尿水平超過0.5克/天可能預測IgA腎病患者腎臟疾病進展風險增加,特別是基線水平達到1.0克/天或更高者。這些結果對指導治療策略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在研究日本AAV患者的腎臟病變,發現新的ANCA新月狀評分百分比(PACS)可預測腎臟結果,尤其對於末期腎臟疾病(ESKD)的風險。這個新評分系統可能有助於預測患者的腎臟預後,並值得在其他族群中進一步驗證。 PubMed DOI

根據KDIGO的建議,IgA腎病患者要控制蛋白尿在每日<1克以降低腎衰竭風險。研究發現,uACR水平越高,腎臟風險越高,即使是輕度蛋白尿的患者也是如此。降低uACR的患者無論最初uACR水平如何,都有較好的腎臟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觀察了接受治療後仍進展至末期腎臟疾病的ANCA相關血管炎和腎小球腎炎患者。他們分析了接受不同緩解誘導治療的患者,發現在診斷時的某些因素,如血清肌酸酐水平和腎臟活檢結果,與腎功能恢復、停止洗腎以及持續末期腎臟疾病有關。血漿置換並未對這些結果產生顯著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觀察了患有ANCA相關性血管炎和腎小球腎炎的兒童,以更深入了解這種疾病。他們發現,諸如腎小球硬化、間質纖維化和蛋白尿等因素與腎衰竭或死亡有關。治療趨勢顯示血漿置換的使用增加,而環磷酰胺的使用減少,但與結果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白蛋白尿對預測原發性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患者腎臟結果的意義,涵蓋421名德國患者,隨訪6.5年。主要發現顯示,28%的患者出現腎臟不良結果,且白蛋白尿水平越高,風險越大。研究指出,白蛋白尿是評估IgAN患者腎臟風險的重要指標,建議在臨床上作為替代標記使用。相對而言,心臟事件與糖尿病的關聯更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s)在腺狀性紅斑狼瘡腎炎(LN)患者中的影響。分析了658名LN患者,最終納入46名,結果顯示ANCA陰性的患者在初診時的蛋白尿較高,血清白蛋白較低。不過,根據2021年KDIGO標準,兩組在臨床結果上並無顯著差異,短期隨訪(少於3年)也未見不同。研究結論指出,ANCAs對腺狀性紅斑狼瘡腎炎的長期影響仍需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2141名來自中國的IgA腎病患者,分析了他們的長期結果,特別是蛋白尿與腎病進展的關係。隨訪平均5.8年,24%的患者發展為末期腎病,腎臟存活中位數為12.4年。結果顯示,蛋白尿是腎衰竭的重要預測因子,當蛋白尿超過0.5 g/d時,ESKD風險顯著增加。蛋白尿低於0.3 g/d的患者長期腎臟存活率較好。這項研究強調,儘管有治療,許多IgAN患者仍面臨不良結果,特別是高蛋白尿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中國患者的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腎臟風險評分進行探討,特別是髓過氧化物酶相關的ANCA腎小球腎炎。分析340名患者,結果顯示ANCA腎臟風險評分在預測末期腎病(ESKD)風險上優於Berden分類。少尿組的腎功能較差,ESKD進展率高達83.3%。研究確認少尿為ESKD的獨立風險因素,並提出新模型(ANCA腎臟風險評分-U),提升預測效能,建議將少尿納入評分以增強預測能力。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