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羥氯奎寧(HCQ)在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患者中的藥物動力學及其治療效果。49名IgAN患者接受HCQ治療,根據6個月後蛋白尿減少50%分為有效組和無效組。結果顯示,有效組的HCQ和其代謝物DCQ濃度顯著較高,且兩者與蛋白尿變化呈正相關。邏輯回歸分析指出,較高的HCQ和DCQ濃度與更佳的治療效果相關,最佳預測濃度分別為442.6 ng/mL和42.7 ng/mL,顯示這些濃度可能是IgAN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評估羥氯喹和樂衛諾酯治療對IgA腎病的效果和安全性,結果顯示兩者與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結合可更有效減少蛋白尿。羥氯喹對蛋白尿效果較佳,樂衛諾酯對血尿效果較佳,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PubMed DOI

蛋白尿水平超過0.5克/天可能預測IgA腎病患者腎臟疾病進展風險增加,特別是基線水平達到1.0克/天或更高者。這些結果對指導治療策略有重要意義。 PubMed DOI

研究利用不同族群的基因資料,找出與IgA腎病相關的血漿蛋白質。分析蛋白質對疾病的影響,歐洲和東亞族群中找到潛在因果關係。研究指出可作為治療目標的特定蛋白質,提出藥物再利用機會。結果有助了解疾病機制,為IgA腎病治療開創新途徑。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羥氯喹(HCQ)對中國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患者的影響,並分析HCQ血藥濃度與療效的關聯。共納入73名有IgAN且有進展風險的患者,38名接受HCQ治療,35名僅接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RAASi)。結果顯示,HCQ組在六個月後的蛋白尿量顯著低於RAASi組,且HCQ血藥濃度與療效呈正相關。HCQ在降低IgAN患者蛋白尿方面有效且安全,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羥氯奎寧(HCQ)對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患者脂質譜的影響,並評估脂質變化是否能預測療效。研究分析77名患者,發現接受三個月HCQ治療後,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率(TC/HDL-C)下降的患者中,蛋白尿減少達50%的患者有顯著改善。結果顯示,TC/HDL-C比率的下降與蛋白尿減少有強烈相關,且是預測療效的獨立因子。總結來說,HCQ改善IgAN患者的脂質譜,早期的TC/HDL-C下降可預測更佳治療結果。 PubMed DOI

在TESTING研究中,約一半的IgA腎病患者因尿蛋白低於1克而被排除。這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112名未通過篩檢的患者,重點在88名因尿蛋白過低被排除的患者。結果顯示,83%接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阻滯劑,81.8%在無免疫抑制療法下維持尿蛋白緩解,但18.2%因尿蛋白復發需接受免疫抑制。60個月後,接受免疫抑制的患者需要透析的風險顯著高於未接受者,顯示持續尿蛋白緩解的患者長期腎臟結果較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羥氯奎寧(HCQ)在標準治療中對骨髓過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相關血管炎(AAV)患者的影響。研究於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在湘雅醫院進行,結果顯示HCQ組的完全緩解率和反應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但腎臟存活率無顯著差異。HCQ組的患者存活率也顯著優於對照組,且未報告嚴重不良反應。總結來說,建議將HCQ納入標準治療,以提高MPO-AAV患者的緩解率,且安全性良好。 PubMed DOI

研究顯示,皮質類固醇能降低 IgA 腎病患者的腎衰竭風險,但也可能增加嚴重副作用。研究者專注於尿液中的可溶性 CD163 (u-sCD163),發現其高水平與皮質類固醇治療的療效有關,特別是在蛋白尿緩解方面。皮質類固醇治療後,u-sCD163 水平顯著下降,且這一變化與腎臟進展風險降低相關。因此,u-sCD163 可能成為評估 IgAN 活躍度及指導治療決策的有用生物標記。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2141名來自中國的IgA腎病患者,分析了他們的長期結果,特別是蛋白尿與腎病進展的關係。隨訪平均5.8年,24%的患者發展為末期腎病,腎臟存活中位數為12.4年。結果顯示,蛋白尿是腎衰竭的重要預測因子,當蛋白尿超過0.5 g/d時,ESKD風險顯著增加。蛋白尿低於0.3 g/d的患者長期腎臟存活率較好。這項研究強調,儘管有治療,許多IgAN患者仍面臨不良結果,特別是高蛋白尿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在高風險原發性膜性腎病(PMN)患者中,將羥氯奎寧(HCQ)加入傳統免疫療法的效果。研究於2020年5月至2024年6月進行,共有72名腎病綜合症的PMN患者參加。結果顯示,HCQ組在6個月時的蛋白尿顯著減少,且12個月的復發率也較低。這些結果顯示,HCQ可能對PMN患者是一種有效的輔助療法。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