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數百萬腎衰竭患者依賴靜脈導管(CVC)進行血液透析,但約20%的CVC因功能不良而需移除。主要原因是血栓和纖維鞘形成,某些因素如女性、左側放置及過去功能不良會增加風險。雖然每週使用溶栓鎖可改善血流,但在低感染環境中其成本效益存疑。濃縮肝素鎖雖可減少溶栓需求,但出血風險較高。4%檸檬酸可能是更安全且便宜的替代品。實施全面的CVC護理策略可降低功能不良率33%。未來研究應聚焦於高風險患者,以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探討了長期臨床血液透析患者使用的隧道型血液透析導管尖端設計與導管功能持續時間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具有階梯尖端設計的導管比具有對稱或分裂尖端設計的導管更容易失效。分裂尖端導管表現良好,但並不常用。使用對稱尖端導管可能有助於減少患者的機械故障和額外程序的需求。 PubMed DOI

晚期腎臟病患者,尤其是接受透析治療者,感染是重要死因。血管通路是主要感染風險,需預防措施。腹膜透析也有腹膜炎風險。醫療主任在透析診所中扮演感染預防關鍵角色。 PubMed DOI

血液透析中選擇抗凝劑是關鍵,新型藥物可能比傳統肝素更安全。然而,指引仍不明確,全球差異增加複雜性。需要進一步研究比較不同抗凝劑的效果、安全性和成本效益,並制定標準協議應對不確定性。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澳洲進行的REDUCCTION試驗中,對於隧道血液透析導管的機械故障,透過導管更換並不會降低併發症存活率。因此,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更妥善的做法是進行導引線更換。 PubMed DOI

這篇手稿探討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tHDC)作為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替代方案,特別是在無法立即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並強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的重要性。文中指出腎臟科醫師應更積極參與血管通路的規劃與監測,以提升病人護理品質。內容涵蓋tHDC的建立標準、病人選擇及減少感染和血栓風險的策略,並介紹超音波和心電圖引導的導管放置技術,最後呼籲發展「介入腎臟醫學」的培訓計畫。 PubMed DOI

這篇回顧強調居家透析(如腹膜透析和居家血液透析)在感染預防上的優勢,特別是對腎衰竭患者的健康影響。感染是患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教育患者和照護者以預防透析相關感染至關重要。 關鍵策略包括: 1. **腹膜透析**: - 管理風險因素,如低鉀血症和便秘。 - 考慮家庭寵物的影響。 - 在適當情況下使用抗微生物預防措施。 2. **居家血液透析**: - 減少中央靜脈導管的使用。 - 採用繩梯技術進行穿刺以降低感染風險。 建立結構化的訓練計畫對降低感染率非常重要,護理人員應熟悉相關風險因素,以有效支持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西班牙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為何中央靜脈導管(CVC)使用率高,儘管有其他建議的血管通路方法。研究分析了637名患者,發現40%使用CVC,54.3%擁有動靜脈瘻管(AVF)。使用CVC的患者中,許多人因血管問題或個人拒絕而無法使用AVF。研究指出,CVC的使用與早期開始透析有關,並強調需要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更系統的AVF評估與規劃,以改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在接受血液透析的小兒患者中,使用4%四鈉EDTA作為中心靜脈導管(CVC)鎖定溶液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研究顯示,CVC相關血流感染(CRBSI)的發生率顯著下降,從每1000導管天數0.89次降至0.18次,CVC更換程序的比率也從1.99次降至1.29次。整體來看,使用4%四鈉EDTA能有效減少CRBSI及CVC更換,可能有助於提升小兒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持久性。 PubMed DOI

腎衰竭病人常需血液透析,這需要穩定的血管通路。這份課程大綱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血管通路:動靜脈瘻管、動靜脈移植物和中心靜脈導管,並強調P-L-A-N方法的重要性,為每位病人制定末期腎病生活計畫及通路需求。生活計畫針對腎臟替代策略,通路需求則涵蓋血管保護、創建及併發症應對。常見問題包括狹窄、血栓、功能障礙和感染,還有可能被忽視的通路破裂和高輸出心臟衰竭。有效管理需多學科協調,專注於病人及血管通路的保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難治性中央靜脈阻塞病(CVOD)進行支架植入的長期效果進行調查。共納入65名在氣球血管成形術無效後接受支架植入的患者,隨訪平均40個月。結果顯示,49.2%的患者經歷CVOD復發,主要通暢率在60個月時為41%。輔助通暢率在前兩年高達98%,但隨後下降。死亡率為26.2%,心血管問題導致的死亡率為9.2%。研究結論認為,對於難治性CVOD的MHD患者,血管成形術加支架植入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