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調查了美國成人腎臟科專科訓練中血管通路教育的現況,找出改進空間。研究人員對63個腎臟科計畫及71名二年級專科生進行調查和虛擬討論,結果顯示大多數血管通路講座由一般腎臟科醫師主講,專家參與有限。教職員和專科生對血管通路的身體檢查技能感到不安,特別是超音波和影像解讀。討論中強調需增加實作訓練、跨學科合作及標準化課程,並根據美國腎臟學會的標準提出增強教育的建議,強調全面訓練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自1950年代和1960年代以來,腎臟科的專科醫師訓練計畫經歷了顯著變化。近年來,介入腎臟科、腫瘤腎臟科及腎小球疾病等子專科選項逐漸增加,並且課程中也越來越重視居家透析和緩和醫療,顯示出對病人為中心護理的重視。此外,床邊超音波的診斷優勢也受到關注。不過,腎臟科在商業和行政訓練上仍有缺口,隨著執行相關程序的醫師人數減少,對於血液透析導管放置和腎臟活檢的訓練需求也在重新評估。專科訓練計畫應根據學員的興趣和需求調整課程內容。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合作計畫,目的是提升透析診所與轉診醫院之間的血管通路護理。研究涵蓋392名主要使用動靜脈瘻管的血液透析患者。結果顯示,血管通路的血流改善,關鍵血流事件減少,特別是在AVF方面。AVG組的血管成形術較少,新建AVF或AVG的數量也不多。患者對計畫的滿意度高,轉診比例增加。整體而言,這次合作證明有效,未來可作為其他設施提升透析護理的範本。 PubMed DOI

全球對提供家庭透析給末期腎臟病患者的興趣增加。家庭血液透析(HHD)有臨床和生活品質好處,保持血管通路功能很重要。動靜脈瘻管是首選。培訓、安全措施和監控至關重要。品質改進和監控可提升護理品質。討論HHD血管通路選項和護理考量。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音波進行術前血管定位,由腎臟科醫師執行並提議外科團隊,可提高血管通路建立成功率,初次建立和成熟失敗比率低。總共有167名病人參與,顯示這方法對血液透析療程有正面幫助。 PubMed DOI

一項針對義大利透析病房的調查顯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護理至關重要。調查涵蓋124個透析單位,涉及12,276名患者,發現61%使用動靜脈瘻管(AVF)。主要結果包括:三分之二的設施有標準化護理流程,46%擁有完整的護理流程,39%進行血管通路監測電腦化。小型設施的AVF使用率較高,且正式護理流程與AVF使用率相關。這些結果強調了標準化監測協議對改善透析患者治療結果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篇手稿探討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tHDC)作為血液透析病人血管通路的替代方案,特別是在無法立即進行手術的情況下,並強調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的重要性。文中指出腎臟科醫師應更積極參與血管通路的規劃與監測,以提升病人護理品質。內容涵蓋tHDC的建立標準、病人選擇及減少感染和血栓風險的策略,並介紹超音波和心電圖引導的導管放置技術,最後呼籲發展「介入腎臟醫學」的培訓計畫。 PubMed DOI

危地馬拉腎臟疾病兒童基金會與生命之橋合作,推動血管通路計畫,為腎病兒童創建動靜脈瘻管(AVF)。這項分析涵蓋2015至2023年139名新病人的手術,平均年齡13.6歲,主要為女性(42.6%),平均BMI為17.3。71.9%的病人從橈動脈或尺動脈創建AVF,併發症少,無遠端缺血報告。12個月的通暢率為84%,存活率為84%。這項計畫在當地成功建立安全的AVF。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西班牙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為何中央靜脈導管(CVC)使用率高,儘管有其他建議的血管通路方法。研究分析了637名患者,發現40%使用CVC,54.3%擁有動靜脈瘻管(AVF)。使用CVC的患者中,許多人因血管問題或個人拒絕而無法使用AVF。研究指出,CVC的使用與早期開始透析有關,並強調需要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更系統的AVF評估與規劃,以改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腎衰竭病人常需血液透析,這需要穩定的血管通路。這份課程大綱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血管通路:動靜脈瘻管、動靜脈移植物和中心靜脈導管,並強調P-L-A-N方法的重要性,為每位病人制定末期腎病生活計畫及通路需求。生活計畫針對腎臟替代策略,通路需求則涵蓋血管保護、創建及併發症應對。常見問題包括狹窄、血栓、功能障礙和感染,還有可能被忽視的通路破裂和高輸出心臟衰竭。有效管理需多學科協調,專注於病人及血管通路的保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腎臟科與血管外科在門診血管通路手術中的一致性,分析了605例手術案例。研究發現術前評估及管理等待名單至關重要,平均等待時間為16.5天,成功成熟率達87.6%。主要通暢率在6、12、24個月分別為76.2%、64.9%和57.5%。腎臟科與血管外科的評估一致率高達93.6%。年齡和動脈直徑是評估差異的關鍵因素。研究強調跨學科合作對改善患者結果的重要性。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