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腹膜透析患者中,腹膜蛋白清除率(PPCl)、液體過載與心血管事件的關係。共招募351名患者,結果顯示PPCl每增加5 mL/天,液體過載風險增加27%。在中位隨訪46.8個月內,25.6%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研究發現,液體過載和PPCl的增加均獨立與心血管事件風險相關,液體過載風險增加70%,PPCl則增加9%。總結來說,較高的PPCl與液體過載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觀察了接受持續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以確定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並與血清鎂水平的相關性。他們發現低血清鎂水平與這些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而高水平則與更好的存活率相關。低血清鎂被確認為CAPD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 PubMed DOI

攝取太多糖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腹膜透析患者吸收過多葡萄糖,但與心血管疾病關聯尚不確定。研究發現,葡萄糖吸收增加與膽固醇水平升高有關,但不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蛋白攝取和發炎水平影響葡萄糖吸收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少攝取蛋白質者葡萄糖吸收增加時風險較低,而高攝取蛋白質或有發炎情況者風險較高。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相關的腹膜炎是接受PD治療患者的一大併發症。根據2014至2022年對1,225名日本PD患者的研究,發現年齡增長、血清白蛋白降低及使用持續性行動腹膜透析會增加腹膜炎風險。研究中,364名患者共發生539次腹膜炎事件,年發生率為0.27次。使用抗生素預防措施可降低風險,而定期就醫則會提高風險。這些結果強調了針對日本患者的風險因素識別,對改善臨床實踐及制定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可溶性腫瘤抑制因子-2 (sST2) 在預測開始腹膜透析 (PD) 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的角色。研究中137名新診斷的PD患者在導管植入前測量sST2水平,隨後進行了平均17.3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35.76%的患者經歷心血管事件,sST2水平較高的患者風險顯著增加,且sST2作為連續變數仍具預後意義。總結來說,基線血清sST2是新診斷PD患者心血管風險的獨立預測因子,並能提高預測準確性。 PubMed DOI

體液過載是接受腹膜透析病人常見的問題,可能影響預後。本研究分析214名病人的體液負荷軌跡,使用生物阻抗分析和SAS 9.4的PROC Traj程序。參與者平均年齡53.56歲,隨訪中位時間6個月,結果識別出三個軌跡群體:正常穩定組(35.05%)、中度穩定組(52.8%)和高波動組(12.15%)。年齡、糖尿病和白蛋白水平顯著影響體液負荷,且不同群體在技術生存率和殘餘腎功能上有顯著差異,顯示體液過載的臨床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旨在建立一個基於蛋白質組學的風險評分,預測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慢性腎病患者的次級心血管事件。研究分析了1,067名慢性腎功能不全參與者的4,638種血漿蛋白,並開發了一個包含16種蛋白質的風險模型。這個模型在預測上超越了傳統臨床模型,年化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下面積(AUC)達0.77到0.80,顯示出更優越的預測能力,並揭示了與心臟重塑及血管疾病相關的生物機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接受腹膜透析(P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CVE)風險,並探討血清碳酸氫根的影響。研究對象為187名PD患者,使用LASSO回歸和多變量Cox回歸建立預測模型。 主要發現顯示,左心室肥厚和CVE病史是新發CVE的風險因素,而血清白蛋白和碳酸氫根則是保護因素。每增加1單位的血清白蛋白和碳酸氫根,CVE風險分別降低7.6%和18.3%。模型的C統計量為0.806,顯示良好預測能力。 研究建議此模型可協助醫療提供者評估PD患者的CVE風險,但需進一步驗證其臨床適用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糖尿病患者因液體過載住院的再入院風險進行分析,發現缺血性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及低血紅素水平等因素與再入院有關。研究涵蓋2018至2021年間在SingHealth醫院的3,234次住院案例,結果顯示18.1%和29.9%的患者在30天及90天內再入院。心衰竭及透析方式也影響再入院風險。這些發現有助於針對高風險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減少不必要的再入院情況。 PubMed DOI

蛋白質能量浪費(PEW)在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成人患者中相當普遍,且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這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上海東方醫院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10名患者,發現PEW患者的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率較高。風險因素包括PEW、既往心血管疾病、高NT-proBNP及低Kt/V尿素。年齡≥65歲和高NT-proBNP也與全因死亡率相關。研究指出,改善膽固醇、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可能有助於提升PEW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64位接受腹膜透析(PD)的患者,分析了五年內尿毒症溶質的清除情況,重點在於透析啟動時機及PD策略(增量式與全劑量)的影響。主要發現包括: 1. 小溶質如肌酸酐、尿素氮等的清除率隨時間增加,但白介素-6的清除率下降。 2. 早期啟動PD的患者清除率變化較小,腎清除率較高。 3. 前三年中,增量式PD的清除率高於全劑量PD。 4. 雖然小型水溶性溶質清除率改善,但蛋白結合毒素的清除率未顯著變化。 總結來說,早期開始PD及選擇增量式方法可提升透析效率,保護腎功能。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