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了早期穿刺動靜脈瘻管(AVFs)及使用塑膠穿刺針對其短期和長期通暢性的影響。分析了1,127次手術資料,重點在765個透析用AVFs,隨訪至2015年12月。結果顯示,AVF在1年時主要通暢性為98.1%,2年降至80.1%。使用金屬針且FCT為1-2週的患者通暢性較低,而使用塑膠針的患者在不同FCT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研究指出,早期使用塑膠針不會增加通路失敗風險,可能成為減少導管依賴的替代方案。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了晚期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透析前植入動靜脈瘻與AV移植物的結果。結果顯示,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時,AV移植物患者開始透析時較不需使用導管。AV瘻患者則需更多次手術。建議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的患者,植入AV移植物可能減少透析開始時使用導管的需求。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初期使用導管,原因是對永久通路建立時機不確定。研究300名患者後發現,血清磷、糖尿病性腎病變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等因素與開始透析時間有關。半胱氨酸蛋白酶C有預測價值,整體模型效果更佳,可幫助個別規劃動脈靜脈瘻手術。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腎移植患者若有血液透析動靜脈瘻(AVF),則較容易發展新發心臟衰竭。除AVF外,透析時間、年齡、性別、糖尿病等因素也影響心臟健康。AVF可能增加心血管風險,需注意。結論指出,腎移植後的AVF可能是導致心臟問題的風險因素。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建立的AVF,透過超音波監測可預測成熟速度,但早期血栓可能影響預測效果。超音波特徵可預測初級通暢失敗,但對手術後結果影響有限。建議進行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但執行上有困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無接觸技術與傳統技術在腎衰竭患者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創建上的效果。179名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無接觸技術的成熟率為93%,主要功能通暢率為72%,均高於傳統技術的89%和62%。年齡超過55歲、女性及靜脈直徑小於1.8毫米的患者,AVF失敗風險較高。特別是對於靜脈較小的患者,無接觸技術的成熟率和通暢率也顯示出明顯優勢。總體來看,無接觸技術提供了更佳的結果。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動靜脈瘻管(AVF)成熟度的評估對減少靜脈導管使用時間的重要性。透過監測中心靜脈氧飽和度(ScvO2)和估計上半身血流量(eUBBF),我們進行了一項多中心的質量改善計畫,結果顯示,使用ScvO2評估的QIP組患者在AVF創建後的導管停留時間顯著短於對照組。六個月後,QIP組仍有21%患者保留導管,而對照組則高達67%和68%。這顯示ScvO2評估有助於提升瘻管成熟度,減少導管使用時間。 PubMed DOI

動靜脈瘻管(AVF)對血液透析至關重要,但早期失敗的問題常見。本研究針對四個標準識別早期失敗的風險因素,包括血栓/狹窄、血流量低於500 ml/min、靜脈直徑小於5 mm及靜脈深度超過6 mm,並評估靜脈可擴張性作為預測因子。研究納入105名患者,結果顯示60%經歷早期失敗,且低靜脈可擴張性是強預測因子。女性患者則可能因靜脈深度較大而面臨更高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西班牙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為何中央靜脈導管(CVC)使用率高,儘管有其他建議的血管通路方法。研究分析了637名患者,發現40%使用CVC,54.3%擁有動靜脈瘻管(AVF)。使用CVC的患者中,許多人因血管問題或個人拒絕而無法使用AVF。研究指出,CVC的使用與早期開始透析有關,並強調需要對晚期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更系統的AVF評估與規劃,以改善治療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抗磷脂抗體陽性患者與原生動靜脈瘻管(AVF)併發症的關聯。結果顯示,在116名患者中,32.7%持續aPL陽性,且這與AVF成熟失敗有顯著關聯,透過超聲檢查確認。即使考慮其他因素如AVF狹窄和血栓形成,這種關聯依然明顯。不過,aPL陽性與初次通暢性或狹窄之間並無顯著關係。這是首個報告aPL陽性與AVF成熟延遲或失敗之間明顯聯繫的研究。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新型經皮內血管動靜脈廔管(endoAVF)和傳統手術廔管(SAVF)在洗腎病人中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成功率都很高,endoAVF的通暢率甚至略勝一籌,且安全性佳、需要再次治療的機會低。endoAVF是安全又有效的替代選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