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了兒童腎臟再移植需求的上升,分析了51名接受第二次移植的男童。研究發現,先天性腎臟異常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且部分患者體重在20公斤以下。第一次移植失敗多因非免疫性因素,如血管血栓。第二次移植採用不同的臨床策略,使用thymoglobulin、tacrolimus和mycophenolate,並加強抗凝治療。結果顯示,第二次移植後患者存活率達100%,移植物存活率在1年和3年分別為88%和83%。整體而言,兒童腎臟再移植的效果良好,是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明尼蘇達大學70至79年間小朋友接受腎移植手術後,有10人的移植器官存活超過40年。他們多為白人,患不同腎臟疾病,大部分腎臟來自活捐贈者。腎功能相對穩定,但有些人出現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癌症等問題。長期接受移植者應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腎移植後兒童的住院情況,發現感染是主要原因。年紀較小、誘導治療以及先天性腎臟問題與更多次的住院有關。住院對長期腎功能有負面影響。預防住院可能有助於改善移植結果。 PubMed DOI

腎移植是治療末期腎病的兒童的首選治療方法。雖然過去兒童的移植存活率較成人低,但現在已經相當。然而,兒童腎移植有獨特的考量,如接受者體型、病毒感染、生長問題、泌尿系問題和心理社會因素。本文討論了兒童和成人之間腎移植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從移植前的準備到移植後的併發症。 PubMed DOI

1990年至2020年的小兒腎移植研究指出,活體捐贈者的手術成功率高於死亡捐贈者。手術失敗風險因素隨時間變化,受者年齡、捐者年齡和透析次數影響結果。活體捐贈者可長期降低失敗風險,青少年前5年風險較高。研究建議考慮捐贈者和受者年齡對結果影響。 PubMed DOI

腎移植手術和治療進步提高了短期存活率。研究顯示,1995-2014年澳紐腎移植數據改善了長期結果,5年和10年的移植失敗率下降,中長期存活率提高。排斥反應、血管原因、死亡和腎小球疾病導致的失敗也減少。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兒童接受同時心臟-腎臟移植和序列心臟-腎臟移植的腎臟移植結果。結果顯示,雖然同時移植者的延遲移植功能發生率較高,但在調整其他因素後並無顯著差異。兩組腎臟移植後的患者存活率相似,但序列移植者的腎臟移植存活率較高。總結來說,序列心臟-腎臟移植可能對兒童的腎臟移植結果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7年至2017年間1489例腎臟移植的結果,探討同側腎臟再移植、初次移植及對側再移植的情況。雖然同側再移植的重大併發症需要手術修正的比例較高,但與對側再移植相比並無顯著差異。同側再移植在第一年內的移植物喪失率也高於初次移植,但與對側再移植相比同樣沒有顯著差異。最終結論認為,同側腎臟再移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且不會影響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1978至2019年間,20歲前開始腎臟替代療法(KRT)患者的腎臟移植(KT)情況。共評估12,623名患者的第一次KT,發現隨著後續移植,獲得率逐漸下降:第一次87.8%、第二次72.7%、第三次60.5%。年輕患者和女性的第一次KT獲得率較低,且某些腎病患者獲得KT的機會也較少。研究強調了不同群體在KT獲得上的差異,並指出預防性移植和長期存活的移植物能提高重新移植的機會。 PubMed DOI

最近的研究顯示,兒童在接受預防性腎臟移植時,越來越多在較高的腎小球過濾率(eGFR)下進行,特別是15 ml/min/1.73 m²以上。分析2006至2019年1,514名兒童的數據發現,隨著時間推移,接受較高eGFR移植的機率增加了55%。不過,研究也指出,無論eGFR高低,移植物失敗或死亡的風險並無顯著差異,顯示生存結果未隨eGFR改善而提升,需進一步探討這一趨勢的影響。 PubMed DOI

這篇統合分析發現,第一次和第二次腎臟移植的腎臟存活率在前五年表現較好,第三次以上移植則較差,但十年後差異變小。病人整體存活率和延遲腎臟功能恢復的機率,各組差不多。結果顯示,雖然多次移植腎臟存活率略低,但病人存活率沒太大差別,解讀時還是要考量個別差異。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