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腎小管上皮細胞(RTECs)產生的免疫球蛋白G(IgG)在糖尿病腎病(DKD)中對腎小管間質纖維化(TIF)的影響。結果顯示,DKD患者的RTEC-IgG水平升高,與腎功能差、貧血加重及纖維化程度相關。在DKD小鼠模型中,IgG水平也與TIF正相關。高葡萄糖環境下,RTECs中的IgG表達增加,靜默IgG可減少纖維化相關標記物的表達。這些結果顯示RTEC-IgG透過TGF-β1信號促進EMT及纖維化,進而加速DKD進展。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糖尿病腎病中VCAM1+小管扮演重要角色。治療盧索格列醇可降低組織缺氧和炎症,進而改善DKD預後。SGLT2抑制劑或許可透過降低組織缺氧和炎症,改善晚期DKD結果。 PubMed DOI

這研究用科學方法研究了糖尿病腎病患者腎臟的變化,發現病患腎臟中的某些結構有異,尤其是在糖基連接和分支方面。同時也找出了在病患腎臟中參與糖基化的基因和蛋白質有所減少。總結來說,這些發現對了解糖尿病腎病腎臟中蛋白質的變化提供了重要資訊。 PubMed DOI

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AKI)。研究人員分析了兩個基因表達數據集,識別出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共同差異表達基因(DEGs)。經過富集分析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建構,發現八個核心基因,其中整合素亞基因β6(ITGB6)持續上調。這項研究建議ITGB6可作為DKD患者AKI的早期診斷生物標記,並可能成為早期介入治療的目標。 PubMed DOI

腎臟發炎在糖尿病腎病(DKD)的發展中非常重要,免疫細胞的浸潤是主要特徵。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如dapagliflozin對DKD有抗發炎效果,但其機制仍不明。研究人員透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發現58,760個細胞中有特定的抗發炎巨噬細胞亞群。dapagliflozin治療後,Ccl3+巨噬細胞數量減少,而Pck1+巨噬細胞增加。這些結果提供了DKD中免疫過程的分子機制及潛在治療靶點的新見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淋巴血管生成在糖尿病腎病(DKD)相關的腎間質纖維化(RIF)中的角色,並分析了藥物'empagliflozin'的影響。研究指出,VEGF-C/VEGFR-3途徑驅動的淋巴血管生成會透過增強炎症反應促進RIF。高葡萄糖水平刺激淋巴血管生成,而腎小管上皮細胞(TECs)在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發現'empagliflozin'能抑制VEGF-C/VEGFR-3信號通路,減少淋巴血管生成,對管理這些病症具有潛在治療效果。 PubMed DOI

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影響約25-40%的人。研究顯示,尿液中的特定蛋白生物標記與DKD的早期進展有關。分析461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樣本後發現,尿液表皮生長因子(EGF)水平較高可降低快速進展的風險,而脂肪酸結合蛋白3(FABP3)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VCAM1)則與進展風險增加相關。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DKD的早期預測與管理。 PubMed DOI

糖尿病腎病(DKD)是慢性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研究發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2(IGFBP2)和4(IGFBP4)可能是DKD的潛在生物標記。研究顯示,DKD患者及小鼠的IGFBP2和IGFBP4水準升高,並伴隨補體途徑活化及腎功能惡化。高葡萄糖環境下,這些蛋白在腎小管細胞中增加,進一步影響巨噬細胞的比例,促進補體途徑的活化。雖然直接添加IGFBP2和IGFBP4對腎小管細胞生長無影響,但THP-1細胞的上清液卻能改變其生長,顯示這些蛋白可能透過巨噬細胞促進DKD進展。 PubMed DOI

糖尿病腎病是腎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持續高血糖影響代謝及基因表達。近期研究發現,生長停滯和DNA損傷誘導因子45α(GADD45α)在糖尿病腎病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究透過糖尿病小鼠模型,發現GADD45α在腎臟中的水平降低與腎功能障礙有關,且其缺乏會加重腎損傷。GADD45α能與R環相互作用,促進STEAP4的轉錄,缺失此通路會導致氧化壓力增加。這項研究為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PubMed DOI

轉化生長因子β (TGF-β) 是一種重要的細胞激素,包含 TGF-β1、TGF-β2 和 TGF-β3 三種亞型,對於纖維化過程尤其在糖尿病腎病 (DKD) 中扮演關鍵角色。DKD 是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傳統上以尿中白蛋白診斷,但非白蛋白尿型的出現讓我們更了解其複雜的發病機制。近期研究指出 DKD 的多因素性,並發現與纖維化相關的標記物,TGF-β 可能成為診斷生物標記,並提供治療新機會。本文回顧了 TGF-β 的特性及其在 DKD 中的角色。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糖尿病腎病(DKD)患者尿液中適應性腎小管上皮細胞(aTECs)的存在及其臨床意義。透過單細胞RNA測序,分析早期與晚期DKD患者的尿液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患者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處於適應狀態,且不同階段的組成相似。早期DKD的aTECs在祖細胞和纖維化狀態中比例較高,並且有些aTECs源自受損的近端小管。研究指出,尿液中的祖細胞或增殖aTECs比例可作為腎損傷的診斷標記,顯示尿液是評估DKD腎小管損傷的有價值且非侵入性來源。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