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本研究旨在找出影響晚期腎病患者放射性頭靜脈瘻管功能性通暢性的指標。研究期間為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共納入182名患者,記錄術前各種因素。瘻管功能每六個月評估一次,直到2023年3月。結果顯示,肘部附近的橈動脈峰收縮速率若≤59 cm/s,兩年內的通暢率較高(78.4%對57.5%)。多變量分析中,峰收縮速率是顯著預測因子。結論是術前評估橈動脈的峰收縮速率可幫助識別高風險患者,改善瘻管建立的選擇。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許多患者在血液透析初期使用導管,原因是對永久通路建立時機不確定。研究300名患者後發現,血清磷、糖尿病性腎病變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等因素與開始透析時間有關。半胱氨酸蛋白酶C有預測價值,整體模型效果更佳,可幫助個別規劃動脈靜脈瘻手術。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液透析患者在血管成形術後,動靜脈瘻管狹窄的超聲波特徵及其對術後原始通暢度的影響。根據超聲波特徵將病變分類,並分析影響通暢度的因素。研究發現,血管鈣化是導致通暢率降低的重要風險因素。超聲波特徵,特別是鈣化,被證實會影響動靜脈瘻管在介入後的通暢度。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超聲引導下的血管成形術對ESRD患者的VVRS有效。靠近靜脈吻合點的VVRS患者效果較佳,通暢率隨時間下降。透析時間和VVRS類型影響通暢率。總結來說,ESRD患者接受PTA處理特定VVRS部位的長期效果令人滿意。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建立的AVF,透過超音波監測可預測成熟速度,但早期血栓可能影響預測效果。超音波特徵可預測初級通暢失敗,但對手術後結果影響有限。建議進行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但執行上有困難。 PubMed DOI

這項研究使用Vicorder®裝置來分析具有瘻管的血液透析患者的脈搏波形和速度。在瘻管和非瘻管手臂之間發現了顯著差異,包括在瘻管手臂上收縮期最大值的延遲。脈搏波速度在兩手臂之間沒有差異。前臂瘻管的脈搏波參數差異更加明顯。這項研究表明,分析這些脈搏波變化有助於評估瘻管功能。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自體動靜脈瘻管(AVF)發生血栓的風險,開發並驗證了機器學習模型。研究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血液透析中心進行,涵蓋270名患者,時間範圍為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結果顯示,105名患者出現AVF血栓,52.6%的AVF患者有長期併發症,血栓最為常見。研究開發了五種機器學習模型,評估結果顯示其預測AVF血栓風險的準確性高,對早期臨床介入有幫助。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動靜脈瘻管(AVF)成熟度的評估對減少靜脈導管使用時間的重要性。透過監測中心靜脈氧飽和度(ScvO2)和估計上半身血流量(eUBBF),我們進行了一項多中心的質量改善計畫,結果顯示,使用ScvO2評估的QIP組患者在AVF創建後的導管停留時間顯著短於對照組。六個月後,QIP組仍有21%患者保留導管,而對照組則高達67%和68%。這顯示ScvO2評估有助於提升瘻管成熟度,減少導管使用時間。 PubMed DOI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SHPT)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甲狀旁腺切除術(PTX)是治療難治性病例的重要方法,但可能引發自體動靜脈瘻管(AVF)問題。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1年間16名PTX後AVF功能障礙患者,並與64名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術後鈣水平較低及收縮壓變化(ΔSBP)下降幅度較大,ΔSBP每增加1 mmHg,AVF功能障礙風險增加11.6%。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十二倍,且AVF失敗病史也顯著增加風險。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糖尿病及AVF失敗病史是SHPT患者術後AVF功能障礙的重要風險因素。 PubMed DOI

動靜脈瘻管(AVF)對血液透析至關重要,但早期失敗的問題常見。本研究針對四個標準識別早期失敗的風險因素,包括血栓/狹窄、血流量低於500 ml/min、靜脈直徑小於5 mm及靜脈深度超過6 mm,並評估靜脈可擴張性作為預測因子。研究納入105名患者,結果顯示60%經歷早期失敗,且低靜脈可擴張性是強預測因子。女性患者則可能因靜脈深度較大而面臨更高風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新型經皮內血管動靜脈廔管(endoAVF)和傳統手術廔管(SAVF)在洗腎病人中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成功率都很高,endoAVF的通暢率甚至略勝一籌,且安全性佳、需要再次治療的機會低。endoAVF是安全又有效的替代選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