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綜合性癡呆緩和醫療對中度至重度癡呆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效果。研究於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涵蓋201對患者-照顧者,隨訪24個月。介入組每月接受專業支持,而對照組則接受標準護理。結果顯示,兩組在神經精神症狀上無顯著差異,但介入組的急診就診和住院次數顯著較少。總結來說,雖然緩和醫療未改善神經精神症狀,但能減少醫療資源的使用。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在11家美國醫院進行,對於嚴重病重的老年患者,在入院時自動訂購姑息照護諮詢,確實增加諮詢次數。雖然住院天數沒有明顯差異,但預設訂單組患者更傾向接受諮詢,出院時不要急救比率和轉院至安寧療護比率較高,死亡率則相似。總結指出,預設姑息照護諮詢訂單雖未縮短住院時間,卻提升諮詢率和末期照護。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由護士和社工組成的遠距姑息護理團隊對COPD、HF或ILD患者的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比起常規護理更為有效。透過電話症狀管理和心理社會照護,患者在6個月內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健康狀況、抑鬱和焦慮症狀。這項研究顯示,遠距姑息護理團隊對這些患者有實質幫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將姑息療護整合至腎臟病學護理中,針對患有晚期慢性腎臟病和末期腎臟病的患者。他們發現大多數患者接受在家姑息療護,有高比例的患者不需要住院或急診就醫。這項研究強調了腎臟病專科醫師與姑息療護專家之間跨領域合作在支持這些患者方面的重要性。 PubMed DOI

試驗比較了整合篩檢和逐步協作照護對癌症患者的效果,結果顯示在6個月時有生活品質改善,12個月時仍保持。患者在情緒、功能和身體健康方面也有改善,無不良事件。建議採用此干預提升癌症患者生活品質。 PubMed DOI

研究比較晚期肺癌患者的安寧照護模式,發現分級式安寧照護不輸早期安寧照護,且減少訪問次數和住院日。這種模式提供更廣泛的早期安寧照護方式,有助於改善患者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韓國針對末期腎病患者的居家腹膜透析護理計畫,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長期效果。研究分析了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186名患者的數據,發現計畫實施前腹膜炎發生率每千名患者每月增加0.480例,但實施後顯著下降至每千名患者每月減少0.886例。此外,鈣和副甲狀腺激素水平也有改善。總體來說,這項計畫有效降低了腹膜炎的發生率,並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結果。 PubMed DOI

一項研究評估了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早期緩和醫療,透過視訊會議和面對面會議進行。這項隨機試驗在美國22個癌症中心進行,涉及1,250名患者和548名照顧者。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生活品質分數相似,視訊會議為99.7,面對面會議為97.7,差異符合標準。不過,視訊組的照顧者參與率較低。整體來看,虛擬緩和醫療在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方面與面對面護理同樣有效,顯示遠距醫療的潛力。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一項針對急診部門老年重病患者的多元介入措施,從2018年到2022年在美國29個急診部門進行。介入措施包括多學科教育、溝通模擬、臨床決策支持及工作人員反饋。結果顯示,住院率從64.4%輕微下降至61.3%,但未達統計顯著性。其他醫療使用情況及六個月存活率也無顯著變化。總體而言,這項措施對老年重病患者的住院率及醫療利用未見明顯影響。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識別碼為NCT03424109。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顯示,接受血液透析的晚期慢性腎病患者對緩和醫療有很大的需求。在128名回顧的患者中,有45%可能會從緩和醫療中受益,但其中72%並未接受任何形式的緩和醫療。無論是原住民、托雷斯海峽島民或非原住民,對緩和醫療的需求都特別高。這些發現強調了滿足這些患者的緩和醫療需求,以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健康系統與社區基礎的失智症照護,與一般照護相比對患者及照顧者的有效性。從2019年到2023年,研究在美國進行,招募了2,176對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結果顯示,兩種主動照護方式在行為症狀和照顧者壓力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照顧者自我效能方面優於一般照護。總體來看,這兩種照護方式對照顧者的自我效能有改善,但對患者的行為症狀和照顧者壓力影響有限。該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註冊。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