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血清鋅水平與骨質疏鬆參數的關聯,特別針對慢性透析病人。研究涵蓋316名來自日本增子紀念醫院的病人,發現41%有鋅缺乏(血清鋅 < 60 µg/dL)。結果顯示,較高的血清鋅水平與較佳的小梁骨評分(TBS)相關,但與面積骨礦物質密度(aBMD)無關。鋅缺乏則與骨微結構退化有關,鋅狀態與aBMD之間未見顯著關聯。這些結果暗示鋅可能有助於保護骨代謝,減少慢性腎病的影響。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CKD患者降低蛋白攝取量有助於保護腎臟,並不會對骨骼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一般人則需注意蛋白攝取量,避免增加骨質疏鬆風險。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常見鋅缺乏,原因是腸道吸收功能受損。在大鼠CKD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磷酸鹽水平升高會阻礙鋅的吸收,導致鋅缺乏。限制飲食中的磷酸鹽有助於提高CKD大鼠的鋅水平。控制高磷酸鹽水平有助於預防和治療CKD患者的鋅缺乏。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液透析患者常規生化檢驗結果與骨骼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像是完整PTH和鹼性磷酸酶等特定參數與骨轉換標誌有關。完整PTH在女性中較高,與骨轉換的關聯性比鹼性磷酸酶更強。年齡和性別也影響了骨骼健康標誌。 PubMed DOI

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清副甲狀腺激素(PTH)水平過低可能導致無動力性骨病,增加罹患和死亡風險。一項研究發現459名患者的PTH水平與營養/發炎標誌有關。治療相關的低PTH患者和疾病相關的低PTH患者有不同風險,後者更易骨折。發炎在這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透析病人在2.5年內髖骨微結構及骨強度的變化進行調查,特別關注慢性腎病-礦物質與骨骼疾病(CKD-MBD)的影響。分析276名病人的數據後,發現多項骨骼健康指標顯著下降,包括骨礦物質密度和皮質厚度。雖然血清鈣和磷與這些變化無顯著關聯,但血清鹼性磷酸酶和完整副甲狀腺激素(i-PTH)水平則與骨骼健康指標呈負相關。研究顯示,升高的PTH水平與髖骨微結構惡化有關,因此有效管理PTH對維持透析病人的骨骼健康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鋅水平與慢性腎病(CKD)患者的礦物質壓力標記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CKD患者的鋅和鈣化傾向(T50)較低,而次級鈣蛋白顆粒(CPP2)的半徑較大。鋅水平較高與T50呈正相關,與CPP2半徑則呈負相關。研究指出,鋅可能在CKD患者的礦物質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建議進一步研究鋅補充對CKD患者的潛在益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尿肌酐(UCr)估算的肌肉量與韓國慢性腎病(CKD)患者骨密度的關係。研究分析了1,872名參與者的資料,發現較低的UCr水平與骨密度降低及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有關。隨著UCr水平上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下降,顯示肌肉量對CKD患者的骨密度有保護作用。結論指出,低UCr與透析前CKD患者的骨質疏鬆症顯著相關,建議進一步研究肌肉量對這群人的骨骼健康影響。 PubMed DOI

本研究探討鐵相關生物標記與血液透析病人貧血及全因死亡率的關係,旨在超越傳統的臨界值分析。透過前瞻性隊列研究,分析215,927名接受透析至少三個月的病人,發現低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與較高死亡風險相關。即使在高TSAT下,血清鐵蛋白的增加也可能提高死亡風險。研究建議為透析病人制定個性化的鐵管理策略,以改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血清鎂(Mg)水平與接受透析(HD)患者骨脆弱性骨折及血管鈣化(VC)之間的關聯。研究對象為206名平均68.3歲的患者,隨訪約58個月。結果顯示,經歷骨折的患者Mg水平顯著低於未骨折者,且VC發生率較高。Cox回歸分析指出,血清Mg低於2.2 mg/dL與骨折風險增加獨立相關,低Mg患者的骨折風險提高1.32倍。總結來說,低Mg水平與HD患者的骨折及VC風險顯著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血清鋅水平與剛開始透析的患者主動脈弓鈣化的關聯。分析了773名患者的數據,根據胸部X光檢查結果對鈣化程度進行分級。結果顯示,血清鋅水平較低與較高等級的鈣化有顯著關聯,尤其是嚴重鈣化。隨著鈣化程度增加,中位血清鋅水平下降,且統計差異顯著(p < 0.001)。多變量分析顯示,低血清鋅水平是主動脈弓鈣化的獨立預測因子,特別在嚴重病例中。這些結果顯示,監測鋅缺乏對透析患者的心血管風險管理可能很重要。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