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SCOT-HEART 試驗探討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 (CCTA) 對穩定性胸痛患者的長期影響。研究在蘇格蘭的 12 家心臟科診所進行,納入 4,146 名懷疑有穩定性心絞痛的患者,隨機分為接受 CCTA 加標準護理或僅標準護理的兩組。經過 10 年隨訪,結果顯示 CCTA 組的冠心病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發生率較低,且預防性治療處方率較高,顯示對心血管風險管理更有效。總體而言,CCTA 指導的管理能改善穩定性胸痛患者的長期結果。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ISCHEMIA試驗發現,對於穩定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接受侵入性治療(如血管造影和血管重建)與保守治療相比,缺血事件風險相似。研究比較了接受PCI或CABG的患者結果,發現CABG患者早期風險較高,但長期風險較低。早期血管重建與較高早期風險有關,但長期心血管事件風險較低。 PubMed DOI

慢性冠狀動脈疾病是全球重要死因之一,住院率高。本文討論了CCS管理的各方面,包括應力超聲心動圖、CCTA和CAC分數等檢測方法、多學科治療、新療法、心臟康復、植入式除顫器,以及衝擊波重建術。年齡在CCS中扮演重要角色,應力超聲心動圖有助於定義病情並指導治療。CAC分數可評估動脈硬化程度,尤其對中風險患者重要。CCTA是首選檢測方法,超聲心動圖和生物標記對診斷和預後至關重要。多學科治療包括各種新療法,如秋水仙鹼、伊伐布雷定、拉諾利辛和褪黑激素。心臟康復、植入式除顫器和衝擊波重建術也是CCS管理的一環。 PubMed DOI

CCTA可用於檢查胸痛並指導冠狀動脈疾病治療,但許多胸痛患者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治療方針不確定。ORFAN研究發現,CCTA中的FAI得分可獨立預測心臟死亡率和MACE,並評估AI心臟風險預測算法,顯示潛力。FAI得分和AI模型可提高風險預測準確性,尤其對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透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進行再血管化(REV),對三血管冠狀動脈疾病(3V-CAD)患者的影響,與僅接受藥物治療相比。結果顯示,接受REV的患者在四年內心血管死亡或心肌梗塞的風險較低,且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雖然REV與保守治療在全因死亡率上差異不大,但整體來看,REV對3V-CAD患者的心血管結果和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ChatGPT在高風險非ST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NSTE-ACS)患者中,對於是否需要進行侵入性冠狀動脈造影(ICA)的判斷。研究中,ChatGPT分析了86名患者的臨床數據,建議19名患者不進行ICA,結果顯示其準確率達86%。這顯示ChatGPT能有效協助ICA決策,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手術。不過,研究也強調準確數據的重要性,並呼籲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進一步驗證人工智慧在臨床中的應用。 PubMed DOI

最佳藥物治療(OMT)被視為管理慢性冠狀動脈綜合症(CCS)的重要方法,提供非侵入性選擇。案例中,一名38歲男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接受全面OMT治療,4個月內HbA1c降至6.3%。經過8個月,冠狀動脈斑塊負擔減少,血流改善,顯示OMT的療效可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相媲美。後續檢查對治療決策至關重要,若斑塊穩定可持續OMT,否則需加強治療或考慮PCI。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FFR引導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加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與傳統的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SAVR)加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在重度主動脈狹窄及複雜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療效。研究在18個歐洲醫療中心進行,招募172名70歲以上的患者。結果顯示,FFR引導的PCI加TAVI組不良事件僅4%,而SAVR加CABG組則有23%。這顯示經皮介入方法在全因死亡率和危及生命的出血方面更具優勢,建議作為更有利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冠狀動脈鈣化(CAC)評分與主要預防策略結合對有早發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的中等風險患者斑塊進展的影響。研究在2013至2020年間於澳洲進行,參與者年齡介於40至70歲,且無症狀。結果顯示,接受CAC評分指導的組別在膽固醇水平及斑塊進展速度上均優於常規護理組,顯示CAC評分結合預防策略能有效減緩斑塊進展,對中等風險患者的預防護理有重要意義。研究登記編號為ACTRN12614001294640。 PubMed DOI

FAME 3 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旨在比較使用 zotarolimus 藥物洗脫支架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與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在三支血管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中的長期效果。研究涵蓋 1,500 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與者,隨訪 5 年。結果顯示,兩組在死亡、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主要結果上無顯著差異,但 PCI 組的心肌梗塞和重複血管重建率較高。這表明 CABG 可能對某些患者更有利,幫助醫療提供者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的討論。 PubMed DOI

2024年ESC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指引,定義擴大到所有冠狀動脈結構或功能異常。風險評估更強調整合危險因子。診斷上,低風險建議先做冠狀動脈電腦斷層,中高風險用非侵入性功能檢查,高風險直接做冠狀動脈攝影。治療強調整體管理,初級預防建議用aspirin,次級預防重視血管重建,糖尿病或複雜病人優先考慮繞道手術,也建議更廣泛使用colchicine和semaglutide。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