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動脈僵硬度與慢性腎臟病(CKD)之間的關係,數據來自動脈硬化風險社區(ARIC)研究。研究發現,在中位隨訪6.6年內,有460名參與者新發CKD,且較高的脈衝波速度(cfPWV、hfPWV、haPWV)與CKD風險增加相關。次要分析顯示,這些指標也與腎功能下降速度較快有關。股動脈-踝部PWV則未顯示顯著關聯。結論指出,動脈僵硬度可能在CKD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需注意可能的混淆因素。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管老化與腎損傷有關。超正常VA較不易出現蛋白尿,但早期VA則較容易伴隨蛋白尿和腎功能下降。研究使用baPWV評估血管老化程度,並將其分為超正常VA、正常VA和早期VA三種類別。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早期可能會有血管問題,導致心臟風險增加。研究發現CKD患者的生物標記如sCD14、ANG和OPG比健康人高。sCD14和OPG水平與動脈硬化有關,且隨時間增加。需要進一步研究早期治療對CKD患者心臟健康的影響。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疾病(CKD)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有關。這項研究探討頸動脈-股動脈脈波速度(PWV)和尿白蛋白-肌酸酐(UAC)比值是否能預測CKD患者的疾病進展、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研究發現,UAC是CKD進展和綜合終點的重要預測因子,而PWV在這個人群中與這些結果無關聯。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的CKD患者主動脈硬度較高,且與腹部和冠狀動脈VC有關。主動脈硬度可能是預測CKD患者VC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合併糖尿病的情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動脈硬化與慢性腎臟疾病(CKD)發生之間的關聯,研究對象為一個龐大的基於人口的群體。結果顯示,較高的動脈硬度,如主動脈脈波速度、預估頸動脈-股動脈脈波速度和主動脈脈壓,與發展CKD的風險增加有關。這些發現表明,評估動脈硬度有助於識別未來可能罹患CKD的個人。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頸動脈-股動脈脈搏波速度(ePWV)與重症慢性腎病(CKD)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ASHD)患者死亡率的關聯。研究分析了1,173名來自MIMIC-IV數據庫的患者,並根據ePWV將其分為四個四分位數,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比較生存率。結果顯示,ePWV較高的患者(特別是超過11.90 m/s)住院及一年內死亡風險顯著增加。研究確認了ePWV與死亡風險之間的線性關係,顯示ePWV可作為評估CKD和ASHD患者死亡風險的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系統性回顧研究探討動脈僵硬度與慢性腎病(CKD)之間的關聯,分析了42項高品質的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動脈僵硬度可能預測新CKD病例及腎功能快速下降,但在CKD進展中的角色仍不明確。17項研究中,有13項發現動脈僵硬度與新CKD病例有正相關,然而在控制風險因素的研究中,正相關減少至6項。作者建議需進一步的縱向研究來釐清這些關係。 PubMed DOI

慢性腎臟病(CKD)會顯著提高心血管風險,腎小球過濾率越低,風險越高。尿毒素會引發血管發炎和氧化壓力,導致內皮功能受損,最終造成動脈僵硬,這與CKD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增加有關。降低動脈僵硬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風險,因此改善血管功能成為治療的潛在目標。這篇綜述探討了CKD中血管功能障礙的機制,特別是發炎的影響,並討論了不同腎臟科藥物對血管的作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中央動脈僵硬度(CAS)與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病患者的關聯,分析了286名受試者。主要發現包括: 1. 糖尿病及慢性腎病患者的主動脈僵硬度顯著高於對照組,尤其是同時患有這兩種疾病的患者。 2. 主動脈僵硬度與腎小球過濾率(GFR)呈反比,較高的僵硬度與較低的GFR相關,並能預測GFR下降及異常尿液白蛋白排泄。 3. VP<sub>c-f</sub>是唯一在多變量調整後仍顯著與腎功能不全相關的指標。 4. 研究顯示主動脈僵硬度可能是腎功能不全與心血管事件之間的關鍵機制。 總之,監測主動脈僵硬度,特別是VP<sub>c-f</sub>,對於評估腎功能不全及相關心血管風險至關重要。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碳酰化白蛋白(C-Alb)升高與心血管死亡率的關聯,特別是在沒有或輕度慢性腎病的患者中。研究分析了3,193名參與者,發現C-Alb水平較高與年齡、女性、脈壓增加及炎症標記物相關。C-Alb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並能改善死亡率的預測能力。研究認為C-Alb可作為心血管風險評估的生物標記,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釐清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角色。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