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探討腹膜透析(PD)轉換到血液透析(HD)對病人體重及相關臨床參數的影響。研究對象為127名穩定的PD病人,結果顯示: - 參與者平均年齡57.1歲,PD持續約5.8年,大多數有高血壓。 - 轉換到HD後,病人體重顯著減輕:一個月減2.8公斤,三個月減5.3公斤,一年減7.5公斤。 - 超音波心臟檢查參數穩定,血清白蛋白和血紅素輕微增加。 - 降血壓藥物數量減少。 研究強調PD病人液體過載問題及有效管理乾重的重要性。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比較HD和PD治療ESRD患者的長期存活率,發現HD組的死亡率顯著低。年齡、體重、高血壓、血清肌酸酐等因素影響存活率。結果顯示HD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從腹膜透析(PD)轉換至其他腎臟替代療法(KRT)的患者,在醫師或患者決定下,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情況。發現醫師決定轉換時,風險較高。患者導向轉換則與年輕、教育程度高、收入高、無糖尿病病史相關。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和糖尿病病史都影響轉換後的結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從血液透析轉換到腹膜透析的病人,容易再轉回血液透析;而腹膜透析病人若發生腹膜炎、家庭訪問少、血清白蛋白低、殘餘腎功能差或腹膜清除率低,則轉換回血液透析風險增加。選擇腹膜透析起初與技術存活有關,但干預腹膜炎和透析適當性等因素,可改善治療效果。 PubMed DOI

腹膜透析(PD)和家庭血液透析(HHD)是讓病人更自主、生活更好的家庭治療方式。PD靈活且保護腎功能,但可能有腹膜炎等風險。HHD需要更多訓練和成本,但較易維持。結合PD和HHD的家庭治療模式被證實安全可行,但面臨認知不足、疲勞和費用等挑戰。提出解決方案以促進家庭治療的應用。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患者從居家透析轉換到設施型血液透析的風險,特別是自主腹膜透析(PD)、護理協助的PD和居家血液透析(HHD)。研究分析了2002至2019年間的法國REIN登記資料,共有17,909名患者參與。結果顯示,自主PD的轉換率最高,五年內達28.3%。與自主PD相比,協助PD和HHD的轉換風險差異不大。研究建議,法國的患者群體多樣性可能解釋了三種居家透析方式在技術存活率上的相似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非常低熱量飲食(VLCD)對接受血液透析(HD)治療的肥胖患者的影響。22名參與者中,有19名完成為期12週的介入,日均攝取2.5-3.3 MJ熱量。結果顯示,透析後平均體重從121.1公斤降至109.9公斤,每週減重約0.88公斤,BMI也顯著下降。雖然有66.6%的家用HD和70%的衛星HD參與者出現高鉀血症,但整體安全性仍可接受。總之,在營養師指導下,VLCD對血液透析患者的減重效果顯著。 PubMed DOI

居家透析,包括腹膜透析(PD)和居家血液透析(HHD),越來越受到重視。不過,許多病人仍有轉換到設施型血液透析(HD)的風險。整合型居家透析模式,讓病人在PD無效後轉換到HHD,受到透析界的關注,但實際轉換案例相對少見,僅佔2%到6%。這種模式具臨床優勢且成本效益高。本文將探討居家透析的數據及整合型模式的實施挑戰,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病人、轉換規劃及管理PD的意外終止。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衣物質量對血液透析前體重(BM)測定的影響,對超濾量計算至關重要。研究發現,75%的患者未考慮衣物質量,直接用穿衣的BM作為透析前的數據。透過標準化模板估算衣物質量後,穿衣和脫衣的BM差異顯著減少,顯示這方法能更準確反映透析前的BM。結論指出,使用標準化模板可提升超濾計算的精確度,可能改善透析患者的液體管理。 PubMed DOI

開始腹膜透析(PD)後,體重增加是常見現象。最近研究針對110名患者進行了一年PD治療後的脂肪指數變化評估,包括三酸甘油脂葡萄糖指數(TyGI)、脂質累積產品(LAP)、內臟脂肪指數(VAI)和圓錐指數(CI)。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指數上升,且TyGI、LAP和VAI的變化與脂肪組織質量有顯著關聯。然而,這些指數的變化與患者的生存率等預後結果並無顯著關聯,建議未來需進一步研究以找出有預後價值的代謝參數。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接受不同透析方式的患者在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RQoL)的變化,包括機構性血液透析(IHD)、腹膜透析(PD)和居家血液透析(HHD)。研究分析了2017至2021年間930名患者的RAND-36問卷數據。結果顯示,IHD患者的身體組成摘要(PCS)分數較低,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組別的PCS分數都有下降,PD患者的下降最明顯。心理組成摘要(MCS)方面,HHD患者有改善趨勢,而IHD和PD則無。這研究強調不同透析方式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幫助患者做出更好的治療選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