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評估了將遠端軟體監控系統(Vasc-Alert)整合進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護理中,以監測動靜脈通路的有效性。研究持續12個月,分為使用Vasc-Alert的單位和提供標準護理的單位。結果顯示,使用Vasc-Alert的單位在預防性修正和血栓事件的檢測上表現較佳,且主要通暢率和無併發症的天數也顯著優於標準護理組。研究結論認為,Vasc-Alert能有效提升高風險通路的早期檢測,但需加強介入放射學能力以確保及時介入。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對於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管理,使用激光血流計的新方法能改善微循環狀況。治療後,接受干預的患者SSI值有所改善,且干預與否的患者SSI有明顯差異,可檢測狹窄情況。建議設定SSI截止值為1.06,可篩查靜脈狹窄。總結,這種管理方法對於血管通路的效果被證實。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合作計畫,目的是提升透析診所與轉診醫院之間的血管通路護理。研究涵蓋392名主要使用動靜脈瘻管的血液透析患者。結果顯示,血管通路的血流改善,關鍵血流事件減少,特別是在AVF方面。AVG組的血管成形術較少,新建AVF或AVG的數量也不多。患者對計畫的滿意度高,轉診比例增加。整體而言,這次合作證明有效,未來可作為其他設施提升透析護理的範本。 PubMed DOI

這項研究使用Vasc-Alert技術,在18個月內計算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風險分數。得分為正面警示(分數≥7)的患者更有可能發生血管事件。該技術顯示對於檢測這些事件具有64.7%的敏感度和66.6%的特異度,顯示它可以是一個有助於監控血管通路健康的工具。 PubMed DOI

研究發現新建立的AVF,透過超音波監測可預測成熟速度,但早期血栓可能影響預測效果。超音波特徵可預測初級通暢失敗,但對手術後結果影響有限。建議進行大型隨機對照試驗,但執行上有困難。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音波進行術前血管定位,由腎臟科醫師執行並提議外科團隊,可提高血管通路建立成功率,初次建立和成熟失敗比率低。總共有167名病人參與,顯示這方法對血液透析療程有正面幫助。 PubMed DOI

一項針對義大利透析病房的調查顯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護理至關重要。調查涵蓋124個透析單位,涉及12,276名患者,發現61%使用動靜脈瘻管(AVF)。主要結果包括:三分之二的設施有標準化護理流程,46%擁有完整的護理流程,39%進行血管通路監測電腦化。小型設施的AVF使用率較高,且正式護理流程與AVF使用率相關。這些結果強調了標準化監測協議對改善透析患者治療結果的重要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遠端監測(RM)對自動腹膜透析(APD)患者的影響,特別是在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液體過載和透析效率不足的併發症方面。研究涵蓋21家醫院,將患者分為RM-APD組和傳統APD組。結果顯示,雖然兩組在全因死亡率上無顯著差異,但傳統APD組的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較高。RM-APD組則顯示出更好的生存率和較少的不良事件,顯示出其在臨床上的潛在優勢,可能促進這種療法的普及。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 WavelinQ™ EndoAVF 系統在血液透析病人中創建內血管動靜脈瘻管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於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在一所大學醫院進行,納入20名病人。結果顯示技術成功率達100%,75%的瘻管生理適用,66%成功穿刺。6個月的主要通暢率為65%,12個月為50%。研究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年再介入率僅0.33次。總體而言,WavelinQ 4-F EndoAVF 系統被認為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動靜脈瘻管創建方法。 PubMed DOI

動靜脈通路階段(AVAS)分類系統用來評估患者上肢血管適合性,分為三類:AVAS1(適合自體瘻管)、AVAS2(適合人工移植物)和AVAS3(不適合傳統VA)。一項國際研究在8個國家進行,招募1034名患者,結果顯示935名患者接受了VA創建。AVAS1佔91.2%,AVAS2佔7.2%,AVAS3僅1.6%。AVAS在預測創建通路的準確率為79%,而臨床醫生僅62.1%。遵循AVAS建議可顯著降低早期失敗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一種新型細胞不可滲透內支架(CIE)在治療血液透析病人動靜脈瘻管(AVF)狹窄的效果,並與標準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比較。研究涵蓋245名病人,結果顯示CIE組的六個月主要通暢率(TLPP)為89.6%,顯著高於PTA的62.3%。通路主要通暢率(ACPP)也較高,分別為72.2%對57.0%。安全事件方面,兩組差異不大。總結來說,CIE在維持通暢性上優於PTA,且不增加安全風險。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