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調查了陽性抗核糖核蛋白(anti-RNP)抗體的狼瘡性腎炎患者的臨床特徵及長期預後,分析了485名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37.9%的患者抗RNP抗體陽性。主要發現包括:這些患者皮膚症狀較多,但腎臟損傷較輕,且腎功能較好。經過約170個月的隨訪,兩組在腎臟或生存率上無顯著差異。研究結論指出,抗RNP陽性雖與輕微腎損傷及皮膚症狀相關,但不代表腎臟預後較佳。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免疫沉積稀少的狼瘡性腎炎患者在腎臟活檢中有不同特徵,但整體結果與免疫複合物沉積患者相似。腎臟存活風險因素包括24小時尿蛋白和慢性指數,患者存活風險因素則是24小時尿蛋白和陽性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 PubMed DOI

研究發現蛋白尿和抗-PLA2R1抗體水平與原發性膜性腎病(MN)的結果有關。不同區域的抗體水平影響緩解結果,監測抗體和蛋白尿可評估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治療MN的效果。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狼瘡腎炎患者的抗C3 IgG比抗C4更能預測疾病惡化,且抗C3和抗C4不會互相影響。特別是當抗C3與抗dsDNA結合時,更能作為疾病活動的生物標記。因此,將抗C3納入臨床實踐中,有助於更好地管理狼瘡腎炎。 PubMed DOI

研究發現狼瘡性腎炎患者若有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疾病活動性及臨床特徵較高。不同治療下,ANCA陽性患者療效無明顯差異,但用環磷酰胺者緩解率較高。結果顯示,ANCA陽性的患者或許需更積極的免疫抑制療法。 PubMed DOI

狼瘡性腎炎是紅斑狼瘡的嚴重併發症,預後不樂觀。研究指出,腎臟阻抗指數(RRI)與LN患者的腎功能有關。相較於沒有腎炎的患者,LN患者的RRI較高,並與組織病理參數和腎功能相關。RRI較高的患者對治療反應較差,因此RRI可作為預測LN患者治療效果的指標。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s)在腺狀性紅斑狼瘡腎炎(LN)患者中的影響。分析了658名LN患者,最終納入46名,結果顯示ANCA陰性的患者在初診時的蛋白尿較高,血清白蛋白較低。不過,根據2021年KDIGO標準,兩組在臨床結果上並無顯著差異,短期隨訪(少於3年)也未見不同。研究結論指出,ANCAs對腺狀性紅斑狼瘡腎炎的長期影響仍需進一步探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調查了176名中國狼瘡性腎炎(LN)患者在接受治療兩年後的長期結果。結果顯示,64.2%的患者達到修訂主要療效腎反應(mPERR),43.8%達到修訂完全腎反應(mCRR)。經過平均15.3年的隨訪,mPERR和mCRR反應者的腎臟存活率顯著高於無反應者,分別為85.8%和92.2%。此外,達到mPERR可降低60%的腎臟非存活風險,而mCRR則降低86%。這顯示mPERR和mCRR是預測患者長期腎臟健康的重要指標。 PubMed DOI

一項針對1994至2023年29名狼瘡足細胞病患者的研究,來自11個義大利醫療單位,分析疾病特徵、治療及結果。患者中位年齡43歲,89.7%為女性,主要表現為腎病綜合症。接受治療後,25名患者在4個月內達到完全緩解,31%經歷復發,但隨後再次緩解。復發性患者在診斷時血清肌酸酐較高,腎功能較差。經過49個月隨訪,86.2%患者完全緩解,腎臟預後良好。研究顯示,起病時活動性高者復發風險較大。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乾燥症患者中膜性腎病的發生率及結果。對290名在2007年至2024年間診斷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自2016年以來,膜性腎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成為最常見的腎臟病理。在74名接受PLA2R抗體檢測的患者中,約一半為陰性,部分對其他抗原呈陽性。在61名隨訪超過六個月的患者中,72.13%達到完全腎臟緩解,但PLA2R陽性患者的預後較差,腎臟進展風險更高。研究建議對PLA2R及其他抗原進行檢測,以改善患者管理。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596名中國成人患者,調查最小變病(MCD)和原發性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管硬化症(FSGS)中抗腎小管蛋白自體抗體的存在及其臨床意義。結果顯示,43%的患者有這些抗體,且未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中,抗體盛行率高達51.1%。抗體陽性的患者腎病綜合症更嚴重,復發率高,無復發期短。這些抗體在緩解期間減少,復發前再出現,顯示其可能成為MCD和FSGS的重要生物標記及治療靶點。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