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血管通路血栓形成(VAT)是末期腎病(ESRD)患者常見的問題,影響透析效果及生存率。傳統的臨時透析通路通常透過深靜脈插管(VC),但這方法侵入性高,且有感染風險。本研究探討直接吻合留置針穿刺(DAINP)作為替代方案。從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74名VAT患者接受DAINP,成功率達100%。研究顯示,DAINP是一種快速且安全的方法,能有效減少傳統VC的風險。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這項研究評估了一個為期兩年的合作計畫,目的是提升透析診所與轉診醫院之間的血管通路護理。研究涵蓋392名主要使用動靜脈瘻管的血液透析患者。結果顯示,血管通路的血流改善,關鍵血流事件減少,特別是在AVF方面。AVG組的血管成形術較少,新建AVF或AVG的數量也不多。患者對計畫的滿意度高,轉診比例增加。整體而言,這次合作證明有效,未來可作為其他設施提升透析護理的範本。 PubMed DOI

研究比較了晚期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在透析前植入動靜脈瘻與AV移植物的結果。結果顯示,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時,AV移植物患者開始透析時較不需使用導管。AV瘻患者則需更多次手術。建議腎功能低於每1.73平方米15毫升/分鐘的患者,植入AV移植物可能減少透析開始時使用導管的需求。 PubMed DOI

討論了腎衰竭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血管通路的重要性,強調個別化治療計劃的必要性,應對通路故障有應變計劃。需轉介進行透析通路,避免某些血管程序以預防併發症。不同通路使用時間表不同,需及時處理增生、偷竊症候群和感染等併發症。全科醫師在保護和管理患者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PubMed DOI

研究結果顯示,將超聲引導的銳利針技術與PTA結合治療AVF出流口狹窄問題,對閉塞性瘻管靜脈患者效果顯著。手術成功率高,並在手術後3、6和12個月維持通暢。這種技術對於重症情況下重建出流道是有效且安全的。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音波進行術前血管定位,由腎臟科醫師執行並提議外科團隊,可提高血管通路建立成功率,初次建立和成熟失敗比率低。總共有167名病人參與,顯示這方法對血液透析療程有正面幫助。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 WavelinQ™ EndoAVF 系統在血液透析病人中創建內血管動靜脈瘻管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於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在一所大學醫院進行,納入20名病人。結果顯示技術成功率達100%,75%的瘻管生理適用,66%成功穿刺。6個月的主要通暢率為65%,12個月為50%。研究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年再介入率僅0.33次。總體而言,WavelinQ 4-F EndoAVF 系統被認為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動靜脈瘻管創建方法。 PubMed DOI

這項研究分析了2005至2022年間在澳洲開始透析的成人患者,探討初始透析通路類型與因透析中斷死亡風險的關係。研究發現,在47,412名患者中,17%因透析中斷而死亡。使用中心靜脈導管(HD-CVC)開始透析的患者,前三年內死亡風險顯著高於使用動靜脈瘻管(HD-AVF)的患者,尤其在前六個月風險高達2.43倍,但隨著時間推移,三年後風險幾乎可忽略不計。總體而言,HD-CVC患者的早逝風險是HD-AVF或腹膜透析(PD-PDC)患者的兩倍,但隨時間降低。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不同血管通路對腹膜透析(PD)轉換到血液透析患者的影響。分析2004至2022年的ANZDATA資料,發現65%的新發成人PD患者使用中央靜脈導管(CVC),35%則使用動靜脈通路(AVA)。結果顯示,使用AVA的患者有較長的PD歷史,轉換原因多為PD不足,且全因死亡率及感染相關死亡風險均較低。此外,使用AVA的患者更可能接受腎臟移植,但回到PD的機率較低。總體來看,AVA轉換與更好的生存率及移植率相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針對75歲以上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創建血管通路(VA)的結果進行探討,並與年輕患者進行比較。研究涵蓋167名患者,發現老年患者的初次失敗率為9.7%,年輕患者則為17.3%。雖然老年患者的成熟失敗率稍高,但整體通暢率相似。結果顯示,年齡不應成為創建VA的障礙,透過適當的術前評估,老年患者也能獲得良好的結果。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比較了新型經皮內血管動靜脈廔管(endoAVF)和傳統手術廔管(SAVF)在洗腎病人中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種方式的成功率都很高,endoAVF的通暢率甚至略勝一籌,且安全性佳、需要再次治療的機會低。endoAVF是安全又有效的替代選擇。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