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膽汁性腎病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見但被忽視的急性腎損傷原因,特別是膽紅素高於20 mg/dl的患者。這種病症由膽紅素和膽酸在腎臟沉積引起,導致腎小管損傷。目前尚無標準化的診斷或治療方案。一項研究中,15名患者接受白蛋白透析或血漿置換治療,腎功能大多改善,30天生存率達80%。這顯示體外血漿去除技術對改善腎功能有潛力,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患有急性腎損傷(AKI)或末期腎臟疾病(ESKD)的病人可能需要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CRRT有效控制溶質和液體,但也可能去除有益物質如hepcidin。研究發現CRRT治療前兩天hepcidin水平明顯下降,與腎臟狀況無關。需進一步研究hepcidin去除對病人結果的影響。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接受CRRT治療的AKI患者中,若在治療開始後3天內總膽紅素≥1.2 mg/dL,將增加90天死亡風險。監測肝功能標誌物可幫助辨識高風險患者。 PubMed DOI

研究發現,在急性腎損傷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使用4%人類白蛋白溶液替代血漿置換,再加上博替佐米基礎化療,可以在36個月內改善腎功能和生存結果。患者症狀緩解,幾乎無不良反應,這種治療組合對減少腎損傷並提升生活品質相當有效。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十九種血清和尿液生物標記,旨在改善對肝臟移植(LT)患者重度急性腎損傷(AKI)及腎臟替代療法(KRT)需求的預測。研究對100名LT患者進行,結果顯示36名患者在手術後一週內出現重度AKI,34名需要KRT。主要發現包括:手術前尿液中NGAL和L-FABP能以75%準確率預測KRT需求;而手術後48小時內尿液滲透壓、KIM-1和TIMP-1的組合可達80%準確率預測重度AKI。尿液滲透壓單獨評估的準確率更高,達83%。研究建議進一步探討這些生物標記對AKI進展的影響。 PubMed DOI

C5 阻斷劑如 eculizumab 被視為補體介導的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 (CM-HUS) 的標準治療,但因缺乏明確診斷測試,血漿置換常被用作一線療法。最近的專家建議,C5 阻斷劑應成為嚴重腎性血栓性微血管病 (TMA) 的初始治療。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七名患者在未進行血漿置換的情況下,接受 eculizumab 治療後,血液學迅速恢復,腎功能改善,且無需救援性血漿置換。這顯示早期使用 C5 阻斷劑的潛在好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PubMed DOI

這項為期12年的研究探討因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急性肝衰竭及高氨血症患者的治療效果,重點在高強度持續腎臟替代療法(CRRT)。研究納入84名患者,主要為女性,年齡中位數38歲。結果顯示,87%的患者接受CRRT,且生存率隨時間提升,2020-2023年期間第7天生存率達96%。多變量分析指出,較高的APACHE III分數、乳酸水平及低血小板計數與生存失敗相關。結論認為,高強度CRRT能有效提高無需移植的生存率。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了中低收入國家接受持續腎臟替代療法(CKRT)的兒童臨床特徵及結果。研究涵蓋102名年齡1個月到18歲的兒童,61.8%為男孩,媒介年齡4歲。許多患者營養不良,51%體重低於15公斤,入院時病情嚴重,94.1%需機械通氣。最常見診斷為敗血性休克,CKRT主要因液體過載及代謝缺陷啟動。死亡率高達75%,顯示出管理挑戰,強調需進一步研究以改善這群脆弱患者的結果。 PubMed DOI

在腎衰竭中,溶質會累積,大小從約40到40,000達爾頓不等,較大的溶質透析清除率較低,可能影響病人健康。早期研究集中於中等分子量溶質,但發現與β2微球蛋白相關的淀粉樣變性疾病後,開始關注低分子量蛋白質。高通量透析能增強大溶質的清除,但標準治療時間的效果受限。對於延長透析的興趣再度上升,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以改善對大於β2M溶質的清除。未來可能需調整非腎臟清除策略,以更好管理大溶質水平。 PubMed DOI

這項研究評估了在重症病患中,結合血液吸附(HA)與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的效果與安全性,特別針對橫紋肌溶解症(RM)和急性腎損傷(AKI)患者。研究納入111名病患,結果顯示CRRT + HA組的ICU死亡率顯著低於僅接受CRRT組(18%對42%),住院死亡率也較低(21%對42%)。此外,CRRT + HA組在治療後的肌酸激酶(CK)降低率較高,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總體而言,CRRT結合HA療法對RM和AKI病患有助於降低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 PubMed DOI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膜因能有效治療急性腎損傷(AKI)而受到重視,因其能吸附炎症介質如β2-微球蛋白和IL-6。PMMA膜具備機械穩定性和化學惰性,減少血液過濾的不良反應。在敗血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中,PMMA膜顯示出良好潛力,能調節免疫反應並緩解「細胞激素風暴」。雖然其好處明顯,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療效並建立標準化治療方案,促進其在急慢性疾病管理中的應用。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