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章

這項研究指出,核糖體S6激酶(RSK)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被erlotinib抑制後,對水通道蛋白-2(AQP2)的磷酸化扮演重要角色。雖然抗利尿激素(VP)透過激活蛋白激酶A(PKA)促進AQP2在細胞膜上的累積,但erlotinib則是透過不同機制運作,並不涉及PKA。研究發現RSK在大鼠腎臟的集合管主細胞中表達,並在EGFR抑制時磷酸化AQP2的256號絲氨酸(S256)。抑制RSK或使用CRISPR技術敲除RSK,均阻止AQP2的磷酸化和膜累積,顯示RSK是EGFR抑制後AQP2磷酸化的關鍵激酶。 PubMed DOI


站上相關主題文章列表

研究發現mTORC2在腎臟對鉀離子快速變化的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影響鉀離子分泌和電解質平衡。研究人員透過比較敲除mTORC2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確定mTORC2對調節腎臟鈉通道具有關鍵作用。這些結果揭示了身體如何在攝取鉀後調節電解質平衡的生理機制。 PubMed DOI

Tolvaptan是治療低鈉血症和多囊腎病的藥物,影響集尿管細胞基因表現。它抑制加壓素誘導的mRNA表現,但激活MAPK途徑,這是PKA依賴的。加壓素降低ERK活化,tolvaptan則增加ERK活化,這些效應也是PKA依賴的。研究強調了加壓素和tolvaptan對腎細胞中ERK酶的影響。 PubMed DOI

研究發現EGF可降低腎臟集尿管中加壓素刺激的水滲透性,透過降低cAMP水平和PKA活性減少AQP2磷酸化。PKA在Ser269位點磷酸化AQP2的作用經貝葉斯分析和體外實驗確認。這項研究揭示了EGF調控水滲透性的機制。 PubMed DOI

AQP2是腎臟中受VP調控的水通道,CRLs參與控制AQP2水平。研究顯示,抑制Cullins會降低AQP2水平,影響其對VP的反應。這表明CRLs對VP調控AQP2至關重要,可能影響體內水平衡。 PubMed DOI

研究發現PP242比雷帕黴素更有效地預防高血壓和腎損傷,對鹽敏感性大鼠有利。PP242抑制NCC和減少ENaC活性,有強利尿效果。mTORC2調節NCC和ENaC活性。PP242可預防鉀流失,有望成為治療鹽敏感性高血壓和腎損傷的新方法。 PubMed DOI

G蛋白偶聯膽酸受體TGR5在身體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許可用來治療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研究指出,激活TGR5會影響尿液濃度,老鼠實驗顯示接受TGR5激動劑治療後,尿量減少、濃度增加,與腎細胞中AQP2和AQP3蛋白水平上升有關。細胞研究發現,TGR5激活透過cAMP/PKA途徑調控CREB,促進AQP2和AQP3的表達。這些結果顯示,針對TGR5可能有助於處理尿液濃度問題。 PubMed DOI

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透過水通道蛋白-2(AQP2)調節腎臟的水通透性。最近的研究發現多種因抗利尿激素而改變的磷酸化蛋白,但具體負責的激酶尚不明確。研究人員利用貝葉斯數據整合方法,預測51個磷酸化位點的激酶。結果顯示,30個位點可能由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而18個位點則主要由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ERK1/2)影響。此外,還識別出其他激酶的潛在目標,增進了對抗利尿激素及AQP2調節的理解。 PubMed DOI

表皮生長因子(EGF)在調節腎臟集合管的鹽和水運輸中非常重要。研究人員針對大鼠腎臟內髓質集合管進行了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29,881個獨特的磷酸化位點,其中135個在EGF處理後增加,119個減少。這些結果顯示EGF參與了RAF-MEK-ERK信號通路,並可能影響蛋白質翻譯調控。研究還指出,許多EGF調控的磷酸化蛋白質含有PDZ結構域,對上皮極性至關重要。相關數據可在指定網站查詢,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 PubMed DOI

水通道蛋白-3 (AQP3) 在腎臟主細胞中對水分運輸至關重要,影響尿液濃縮。研究發現,AQP3 C-末端的賴氨酸282 (K282) 的乙醯化可能增強水通透性。透過CRISPR/Cas9技術,研究人員創建了模擬乙醯化和去乙醯化的突變小鼠。結果顯示,乙醯化的AQP3在脫水小鼠中較為普遍,雌性Q突變小鼠在脫水時尿液滲透濃度較高,顯示水重吸收增強。雖然突變不影響腎臟基因表達和AQP3定位,但Q突變小鼠的水通透性較高,顯示其在性別依賴下增強水通透性,但對尿液濃縮的影響有限。 PubMed DOI

這項研究探討mTORC2激酶複合體在腎臟葡萄糖重吸收和糖異生中的角色。研究發現mTORC2 KO小鼠在正常飲食下出現糖尿,顯示腎臟葡萄糖重吸收受損。近端小管中的SGLT1和SGLT2轉運蛋白水平降低,顯示mTORC2對其定位至關重要。此外,KO小鼠的代謝功能失調,胰島素抵抗風險增加。高鉀飲食能改善糖尿和糖異生,顯示飲食因素對這些過程的影響。總之,mTORC2在腎臟中調節葡萄糖運輸和糖異生的角色非常重要。 PubMed DOI